客服热线:4000085670

高校要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器

   2016-06-16 1900
核心提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有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之称。建设制造业强国,核心是创新,根本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有“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之称。建设制造业强国,核心是创新,根本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技研发的高地,高校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理当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强力推进器。

  高校要“天立地”,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创造源”。“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这对于高校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虽然高校历来就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15年全国三大科技奖74.7%出自高校,但高校要想在科技创新中更加有所作为,还须以全球视野、更高要求自我加压,在“天立地”中成为中国制造的“创造源”。“天”,就是要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难题;“立地”,就是要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关乎民生福祉的科技问题。无论是“天”还是“立地”,高校都应当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和价值追求,坚决摒弃自娱自乐式的所谓创新研究。要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重点领域,发挥学科优势,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基地,助推国家产业升级转型。

  高校要“以人为本”,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库”。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不仅资源总量不足,而且结构矛盾突出,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科技研发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一线实务型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远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高校是国家制造业人才培养主阵地,应坚持“以人为本”,成为中国制造的强大“人才库”: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改进、完善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对研究型人才、技术创新型人才、专门技术型人才和具有多学科视野及“大制造”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探索,将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要大力建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制造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用的无缝对接。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吉林省汇唐科技有限公司2016工信部将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上一篇:

哈洽会次设立“网络空间及互联网+”展区 公众可现场体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