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新常态的必由之路

   2016-03-23 940
核心提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度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压力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简而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侧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以往宏观调控主要采用的是需求侧管理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两者互为表里,同生并存。理论上讲,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既重视供给侧,也要重视需求侧。但就某一个特定阶段而言,由于要素禀赋不一、外部环境条件不一、施政目标不一,宏观经济管理往往需要选择是着重在供给侧发力,还是着重在需求侧发力。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均主要在投资与出口两个方向上用力,总体而言是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

  需求侧管理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曾发挥了重大作用。从1998年看,我国率先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看,我国也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复苏,并带动了其他国家经济恢复。到 2014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67万亿,稳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需求侧管理对于中国经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功不可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侧管理的效果及其副作用正日渐明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欧洲经济一蹶不振,外需一路下滑,已不能对中国经济形成重要支撑。由于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下行通道,从此前的两位数下降为一位数。进入2015年以来,经济下行的基本态势不变,各类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如GDP、CPI、PPI等,连续多月低迷。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出现了“四降一升”的状况,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为保持经济稳定,政府先后通过加大投资、降息降准等,试图稳住经济下行的态势,但较之从前,效果日益下降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则越发不能承受。进入“三期叠加”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此,仅依靠需求侧管理是不行的。

  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有三大不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看,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主要有五个: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创新、制度。可用公式表示如下:Y=F(L1,L2,C,I1,I2)。

  其中,Y代表总产出,F是一个函数形式,L1是指劳动力,L2是指土地和自然资源,C是指资本,I1是指创新,I2是指制度。也就是说,从供给角度看,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创新、制度五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的主要区别是:

  一个,前提条件不同。一般而言,需求侧管理的前提是完全竞争,即供给一侧已处于良性甚至优质状态之中,因此只需要调整有效需求即可,而供给侧管理的前提是不完全竞争,即供给一侧存在严重问题,如垄断、创新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第二,适用时期不同。一般认为,需求侧管理适用于短期,而供给侧管理关注长期。因此,前者可用于一个经济周期内的调整和相机抉择,而后者则适用于更加长期、更加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之机。

  第三,政策工具不同。一般而言,需求侧管理的主要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而供给侧管理的主要政策工具则是制度变革,即通过放松政府管制、减税、降低福利、国企市场化改革等,培育和释放社会自身活力。

  必须指出,供给侧管理并不是对需求侧管理的简单替代,而是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选择。短期而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宏观调控是侧重于供给还是侧重于需求,但长期而言,供给与需求永远都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破解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

  从供给角度看,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创新、制度五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长远来看,这些都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是形成健康良好经济结构的主导力量。

  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这五大要素都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一是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据学界测算,早在2011年前后,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以数量为特征的劳动力转移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度颓势已现。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已呈现明显的老龄化特征。有研究表明,在未来十年间,我国将步入老龄化社会,速度之快,超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土地管理制度僵化,自然资源消耗过多过快。大量农村土地在转为城市用地的过程中,缺乏约束与协调机制,利益天平过多偏向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引发社会不满。各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存在着定价机制缺失以及粗放使用现象,造成水、土、气严重污染问题以及资源能源过多过快消耗等问题。三是金融抑制明显,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比如,利率市场化到现在仍然只走了2/3的路程。在金融市场上,国有银行比重过大而民资外资银行比重过低、大银行占比过大而中小型金融机构占比过小。在资本市场方面,主板市场占比过大而创新板、新三板、场外股权交易市场高度不发育,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四是科技教育体制僵化,创新“驱不动”。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科技成果向产业、市场的转化率不到10%,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明显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科技人员流动不畅通,创新人才还未充分涌现。五是政府管理与改革不到位,制度供给严重滞后。政府是垄断性供给制度的主体。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在供给以改革为取向的系列制度方面已经大大滞后。如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关键功能上,政府作用远未发挥到位,在土地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人口战略调整等关键领域上,政府主导的改革也不到位。在一些地方,政府支持经济发展仍然习惯于以“政”代“经”、替代市场。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质量与效果还有待提升。此外,在涉及市场环境与体制机制的其他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约束,如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待加强。这些都表明,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距离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方面还有待努力。

  当前,我国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吉化集团吉林市星云化工有限公司

上一篇: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