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中央9天4提“供给侧改革” 将这样影响你我生活

   2016-03-23 780
核心提示: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从11月10号到18号,前后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
 

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

从11月10号到18号,前后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火热的词汇。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改革将迎来一次不小的变化。

11月10号,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11月17号,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11月18号,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中央如此密集提到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如此重视?加强“供给侧改革”,咱老百姓会获得哪些益处?

1、中央9天4提,这么火的词儿到底是啥意思?

大家都比较熟悉,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而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说,中国人对手机的需求量很大,iPhone手机甚是走俏,本土品牌却难有高端货。中国有很多生产电饭煲、马桶的企业,但中国人却不吝重金、不嫌麻烦从日本往回背这些商品。

这背后折射出中国长期对“供给侧”的疏忽,造就了今日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尴尬。哪些领域、哪些产业、哪些产品在“供给侧”需要加大投入和生产,正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如果将能够短期显效的需求侧改革比作“西药”,更重长远的供给侧改革则好比“中药”。“西医”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中医疗法如文火慢煮,综合施治,需要把握火候,引出的味道也更浓。

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政府采用了“西医”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

面对经济持续下滑,我国没有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简政放权,连续下放行政审批权,探索设立自由贸易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2、认准“病根”下对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改革”?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GDP增速”那点事儿上,增速稍一下滑就叫嚣“中国经济不行了”。

其实,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但根子上看,却是结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

加强“供给侧改革”,表明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需求出现了新升级,只有产业结构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同时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3、“供给侧改革”只是宏观经济的事儿?实则关系你我生活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买优质产品不必再“海淘”,国内就能提供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奶需求量的一成,成为当天受国人欢迎的跨境商品。同时,日本纸尿裤、韩国化妆品、澳大利亚婴儿奶粉都是畅销的“海淘”商品。

老百姓更多选择外国产品实属无奈,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国内一些同类产品的质量无法满足需求。这说明,我们供给端提供的商品出了问题——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未来,通过供给端不断的改革、完善,国内也能提供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咱老百姓也就没有必要跑到国外万里迢迢,大包小包的往回背“洋货”了。

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房地产、医疗、教育等与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供给抑制”是造成当前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如果敢于打破上述行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垄断和既得利益阻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那么高效率供给的增加无疑将有助于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对各种社会服务的需求,让老百姓以合理的成本公平享受到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公民权利。

以房地产为例,过去以限购限售等方式控制需求,导致买房难、卖房难,而房价地价却在暴涨。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需求的升级换代。未来从供给侧着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房地产土地供给,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四平家五星级酒店举办专场招聘会

上一篇:

四平消防全地形消防摩托车投入使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