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工信部: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变期 需坚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

   2017-04-27 1330
核心提示:工信部26日刊发工信部张苗圩向全国人大报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报告称,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
 工信部26日刊发工信部张苗圩向全国人大报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报告称,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转变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多重挑战。能否顺利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使制造业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需要坚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始终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

  报告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作。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年均9%的增速,成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2015年“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11个专项规划指南,推动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区、市)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或行动纲要,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为全国GDP实现6.7%的增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成立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细化落实行动方案,开展专项督查,2016年度化解粗钢产能6500万吨以上和煤炭产能2.9亿吨以上,超额保质完成年度目标,职工安置总体平稳有序,奖补资金拨付基本到位。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大力推动行业兼并重组,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有效提升,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改善,在增效益促转型、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改善预期和稳定信心、防范经济社会风险、探索长期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成效逐步显现。

  二是促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进收费清理改革,取消、减免涉企行政收费加强银企信息共享,引导金融业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稳妥推进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完善产业链金融,降低融资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玻璃门”、“天花板”等各种隐性壁垒。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立双创平台。在6省(市)建立担保代偿补偿机制,发展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三是补齐实物产品质量短板。组织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改善行业生态,提振消费信心。核定23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发布55项消费品国家标准和208项行业标准。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兼并重组和质量追溯。

  (二)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新动能培育取得新进展。

  一是深入推进工业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完善制造业标准体系和创新网络,推动国家和省两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广泛吸纳高校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按照“公司+联盟”的市场化模式运作。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正在筹建,各地也培育建设了19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要素资源,把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成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的重要载体。

  二是不断夯实工业基础能力。持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短板,开展重点产品和工艺示范应用,在一些重点产品和工艺上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扎实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本着“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启动81个试验验证项目研究。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初步摸底,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把装备升级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积极推动重大装备产业化,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成功组建,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等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919大型客机即将飞,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全球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水,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完成世界次420km/h交汇试验。

  五是深入推进绿色制造。打造以绿色标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44个京津冀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动创建51个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出台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对20个省区市开展节能监察专项督查。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上年下降5.47%,用水量同比下降6%。

  (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

  一是完善技改升级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我国人才资源优势。印发《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引导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和先进产能比重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2%,锂离子电池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合金与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实现产业化,石化重大装备、高速动车组、数控机床、智能仪表、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工业领域。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把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专项督查整改,指导地方改进工作。从2010年至今,我国工业投资规模从13万亿元增长到22.8万亿元,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79.5%增长到82.5%。

  三是不断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三大区域战略,统筹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按年度制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形成因地制宜、区域联动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打开制造业“走出去”新局面。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德、美、俄等的战略对接与产业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以终端产品产能合作、重大工程总集成总承包等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先进技术标准、配套服务等体系化、集群化“走出去”。妥善应对钢铁等产业贸易摩擦,维护我国制造业企业权益。

  (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政策引导和各方努力,互联网已广泛融入研发设计各环节,关键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步伐加快,2016年我国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61.8%,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38.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3.3%。一批基于新应用、新模式的融合发展新业态加快涌现,做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层设计。

  二是不断提高军民融合水平。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推动军民资源互动共享,持续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布年度“军转民”、“民参军”目录。2016年“军转民”目录囊括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6个领域160项先进技术,“民参军”目录包括了指挥控制等14个重点领域155项技术和产品。举办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启动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引导制造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变。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创建为抓手,着力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和水平。引导和支持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加快发展。

  我国制造业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扭转。具体表现为:一是创新能力整体偏弱,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二是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四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待深化。五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深度不够。

  此外,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制造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成本上升构成了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挑战。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价格不断上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任重道远。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制造业格局中面临高端回流和低端转移的“双向挤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抢占发展先机。不少新兴国家也把发展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转变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多重挑战。能否顺利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使制造业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需要坚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始终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好制造业既有基础和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更高层次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工信部:推进“中国制造2025”将重点推动六方面工作

上一篇:

“中国制造2025”实施初见成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