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评论:供给侧改革是关乎每个人的重要课题

   2016-06-22 920
核心提示:■由于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作,中国制造业也将进入一个改革的新常态,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内需向内供转型、
        ■由于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作,中国制造业也将进入一个改革的新常态,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内需向内供转型、从规模化向定制化转型、从制造工业向服务工业转型、从资本主导向人才主导转型。

  ■在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人力密集型的服务业会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主流,人的能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会逐渐高于资本。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供给侧的源头,其实是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萨伊定律”,他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

  举例说明,如果经济体中只有一家企业,满负荷运转可以生产出100万元的产品,假设产品能够全部销售出去,企业的收入为100万元,100万元的收入产生100万元的需求,正好又对应了100万元的产品,这就是供给创造需求。

  而进入20世纪,凯恩斯经济学兴起,他们认为供给没有完全转化为需求。凯恩斯主义认为,供给为100万元时,消费需求可能只有50万元,另外50万元就要作为储蓄沉淀在金融体系中。虽然银行可以利用信贷将沉淀资金借给企业,产生投资需求,但是市场经济中没有天然的机制保证投资正好等于储蓄。如果当投资低于储蓄,比如只有30万元时,社会的总需求就是80万元,企业虽然有100万元的生产能力,但是受需求所限,只能销售80万元的产品。

  所以,凯恩斯主义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应该增加政府开支,由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刺激企业投资,双管齐下,通过宏观调控拉动需求,使企业充分生产直至100万元。

  过去,我们的宏观调控一直是通过不断地投资,拉动需求,保持经济增长,其实就是凯恩斯经济学下的宏观调控。但是问题在于,凯恩斯经济学是一个短期经济模型,并不适用于长期的经济发展。

  凯恩斯并没有考虑到政府投资的结构性后果,财政开支通常会向资本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倾斜,央行减息降低资金成本,同样鼓励的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型制造业投资。所以,凯恩斯主义总体上有利于钢铁、水泥、建材、能源、机械制造这些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利润和工资收入会高速增长,而劳动力密集的服务业和轻工业必然会落在后面,工资的增长低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社会的就业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资本轻劳动的生产结构会导致劳动收入的比重下降,资本收益和政府税收比重不断上升。而政府和企业的收入主要都用于再投资,其结果就是居民消费需求跟不上投资新增的产能,过剩产能就会越来越严重。

  因此,过剩产能不是因为总需求不足,而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政策人为地压低资金成本,扭曲了需求结构,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打了个结,导致投资过旺,带来产能的畸形扩张。

  同时由于投资回报率是递减的,所以我们每年都要出台经济刺激措施,而且一次比一次刺激强烈。这种经济刺激带来大量的举债,使金融杠杆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这就是今天中国经济结构的症结。

  供给侧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个恶性循环。它的本质就是降低资本投入的增量,扩大劳动力增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量,也就是今天党中央所说的“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下一轮中国经济靠什么产业来支撑

  其实,按照国民收入来看,中国结构性经济拐点本来应该发生在2008年。但是,当时因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了稳增长保就业,我们被迫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这导致我们一定程度上错过了经济转型的好时机。所以,政府此后为了推进经济转型,进行了多次尝试,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一个个阶段是从2012年到2013年中,以扩张需求为主,延续了过去的需求侧刺激政策,比较突出的就是城镇化改革,通过把农业人口变成工业人口,创造新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个阶段是从2013年中到2014年初,此时在需求端采取了偏紧的态度,收紧流动性,打击虚假贸易。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4年初到现在,中央采取了适度扩大需求+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政策,降准降息+政策性金融双管齐下。供给侧和需求侧是一个长短期的关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解决短期问题,为经济托底,稳增长;而供给侧改革解决长期问题,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具体措施层面上,主要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过去我们对于过剩行业的扶持和保护挤占了社会资源,阻碍了市场的正常价值流动,使有需求的部门获得资源的成本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的上升。如今进行结构调整,必须重视这种挤出效应,因此去产能主要是针对过剩的制造业、去库存针对房地产市场、去杠杆针对地方和企业债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关停大量的僵尸企业,主要是那些长期依靠政府输血的国有企业。这意味着短期内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但是只要把原来要输血给僵尸企业的资金,用来促进从业者的重新就业,这个阵痛就长期而言是有价值的。

  降成本主要通过减税和简政放权来实现。其实中国工业与国际接轨程度很高,主要扭曲在于上游企业,比如电力、电信以及一些生产要素处于高度管制和事实上垄断的行业,由此对工业部门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过去我们的生产要素中,只有人力资本是完全放开的,而土地、资本等诸多要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这种垄断造成的价格扭曲使得中国制造的成本高于国外同行业,也就因此使得中国制造业难以做到物美价廉,也树立不起工匠精神。所以,中央多次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消除价格扭曲”。

  补短板是要我们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从国际经验来看,低收入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中等收入国家经济以工业为主导,高收入国家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而在从工业为主导进入服务业为主导的过程中,很多国家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以前有竞争力的产业都不行了,而下一个阶段的产业还没有形成。所以,下一轮中国经济依靠什么产业来支撑,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供给侧改革对工业的影响

  先我们要明白,从工业国家向服务业国家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因为制造业不重要,而是因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快于服务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成本和占比会自然地不断下降。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国家一半的生产力用于生产汽车,另一半用于汽车的周边服务业。一百年后,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只需要不到1%的劳动力去生产汽车,剩余的劳动力都要围绕汽车的周边服务业进行就业,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自然地从工业为主导过渡到服务业为主导。但有个前提是,占比很小的制造业创造了足以支撑庞大服务业的物质财富,这代表着劳动生产率很高的一种状态。所以,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而是意味着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制造业要经历一次全面的转型升级。

  由于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作,中国制造业也将进入一个改革的新常态,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先是从内需向内供转型。

  自2008年起,我国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开始重视扩大内需。但是由于国内的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人民生活需要的轻工业品和高质量产品的供应反而不足,大量中产阶层去海外购买奢侈品,甚至连马桶盖都要到国外购买。这些旺盛的需求并没有转化为国内的生产力,也就不能给经济增长带来动力。

  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下,我们要从扩大内需转向扩大内供,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内制造业对本土需求升级的供应能力。只有国内制造业的供给能够有效地匹配内部需求,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完成制造业的升级。

  其次是从规模化向定制化转型。

  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它能够增加信息传递的效率,使社会变得更加均质化。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之后,我们突然发现结果正好相反,互联网使得相似价值观的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结成一个个社群,并且用一个信息蚕茧将自己包裹起来,不与社群外接触。同时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促使各类新媒体崛起,让每个人接触的传媒都完全不同,而传媒不同就会导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变得越来越割裂。

  断裂的社会中,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这就是市场4.0。与之对应的,制造企业也必须能够通过数字化工厂增强生产的柔性,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也就是所谓工业4.0。工业4.0的背后,就是市场4.0的兴起,未来中国制造业都必须从规模经济转变为范围经济,以匹配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方式。

  第三是从制造工业向服务工业转型。

  就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来看,我们绝不能忽视工业互联网强调的关键词:服务化。

  服务化这个词看起来并不新鲜,但在时下却具有特的意义。如果说社会发展遵循从农业化往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模式,那么信息化之后呢?或者这个问题应该变成:各行各业信息化后为了什么?有人说现在我们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也有人说我们正处在“大互联网时代”。如果能让我给个定义的话,我会定义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服务化”的时代。

  服务化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一切技术的革新与升级都是为了人类能有更好的体验。医疗行业是这样,金融行业是这样,零售行业是这样,当然,对于制造业甚至整个工业也应该是这样。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新技术为供给侧改革“做加法”

上一篇:

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