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福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故事

   2016-06-03 510
核心提示:靠创新,生出来我是在自贸试验区政策中受益最大的人。翁声锦一点也不客气。海浪层层涌起,拍打着福州江阴港13号码头,岸边两座巨
  靠创新,“生出来”
“我是在自贸试验区政策中受益大的人。”翁声锦一点也不客气。海浪层层涌起,拍打着福州江阴港13号码头,岸边两座巨大的、各装着10万立方米的石油液化(LPG)气体储油罐高高矗立。“马上还会再建4座,加起来就是60万立方米,将是亚洲大的LPG保税储备基地,全部从海外进口。”
2011年之前,老翁是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长,企业专门生产聚丙烯薄膜,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种塑料包装,规模全球大,业内称他是“世界膜王”。但这个“王”当得“没一点意思”——上游的丙烯不在他手上,即使销量极好的时候,他在下游单价涨1500元,上游跟着坐涨2000元。
“非得自己搞上游产业。”5年前,老翁就这么想。这想法和福州不谋而合。
“福州有很多好企业、好项目,单个看各有特色,仿佛一把好牌。可有一个问题:连不成串,织不起链。”好牌不成顺,能叫不能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结构,难点也在结构。”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说。
2014年,中央确定福建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4年底,包括福州片区在内的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2015年9月,福建个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获批。再加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区叠加、好牌连连。福州市在调整全市产业结构时提出,重点抓“建链”“补链”“延链”“壮链”,核心就是让好牌成顺牌。
翁声锦看中了被规划进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的江阴港——本是30万吨级的天然良港,却多年有港没货、大港小船。“按照国际上自贸区的基本规律,关键是要争取‘货权’。”听说福建要建自贸区后,老翁就暗自苦读研究,“巨港行巨轮、巨轮走大货。我利用自贸区‘大进大出’的政策,在这里建起了中景石化科技园。”
在园区里,靠近码头一侧是LPG罐区,再向里是丙烷脱氢区,丙烷经过催化、裂解、聚合,便是聚丙烯,再通过加热拉伸就是薄膜。丙烷裂解后还有个副产品——氢气,加氧就成双氧水,再往下又可以产出己内酰胺的上游产品。己内酰胺又恰恰是福州下辖长乐市纺织产业集群的“主菜”。
点成线、线成片。去年以来,福州先后落地京东方、VR产业基地、申远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骨干项目。近日,中景石化一期项目投产,加上已投产的天辰耀隆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正在建设的中石化巴陵项目,国内大的己内酰胺基地有望在福州崛起。
“福州很快就要有第六个千亿产业了。”老翁掰指一算,无论丙烷、丙烯、聚丙烯还是副产品双氧水,都是全球或全国单体规模大,而整个科技园也是目前全球一个的完整产业链基地,“全部达产后,又是个过千亿。”
靠创新,“生出来”!“生出来”的不仅是一个一个企业、一条一条产业链,更生出了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豪情。
靠创新,“败不倒”
黄培群去年以来一直憋着口气,直到今年才算稍稍松下。在作为全国“金改”示范区的泉州,能让身为金融局副局长的老黄憋屈这么久的,究竟是件什么事呢?
当然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全省位;民营是基础,占比达八成。亚洲金融危机时,岿然不衰;国际金融危机时,毫发未损。可即便强悍如泉州者,在此次变革中,却感到寒意阵阵。“2008年时,全市企业运营情况好、中、坏比例大约4∶3∶3,这次则是4∶2.5∶3.5。40%好的,是愈发的好。但经营艰难的,数量也的确增加了。”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坦言。
好,何以好?2014年,泉州入选全省一个的“数控一代”批国家级示范工程试点,嫁接中科院等33家高端创新综合平台,聚集700多位专家。与国际同台竞争中,一样价格的,我们的品质好;同等品质的,我们的性价比优。”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
坏,因何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不少企业为渡难关采取了企业间融资互为担保方式,跟得上创新发展节奏的自然没事,跟不上这个节奏的便陷入了困局。”老黄介绍,“更关键的是,每个担保圈的背后都会连着十几二十家企业,担保圈变成了风险链。据统计,这样的担保圈全市有60多个。”
面对风险,泉州市委市政府没有消极等待,从去年起便积极会同金融机构、企业坐在一起谋商“破圈”之策,启动百家企业重组重整。
晋江市道奇公司一个个被纳入视野——本身经营好,订单接到明年,只因担保问题,涉及银行14家,债务达3.9亿元。如何破?
经过几轮协商,再报请省级分行批准,终方案如下:政府监督,企业承诺先还10%,其余分10年还清;银行贷款利率降至基准;14家银行签订“统一行动协议”。
“道奇模式”生生闯出了一条“死而不倒”的新路。截至今年4月,泉州一个批重点破解的4个担保圈,有3个破解方案已落地,涉及金额超过60亿元。同时,泉州还筹集应急保障周转金15亿元,累计为3000多家企业提供“过桥”转贷近600亿元。
2016年初,泉州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0万户,仅去年就新增10.2万户。只要不倒,明天还会再创奇迹。
靠创新,“赶上来”
没有鞋带,只有一个旋纽,把旋纽一拧,鞋子自动系紧;再往外一拔,鞋子又松开了。就凭这个小小的新技术,莆田洛弛董事长陈英洪开始与国际大牌们“过招”。
改革开放之初,凭借四大国际运动鞋品牌厂家来此投资的优势,莆田鞋业在全省率先崛起,一个个打出了“中国鞋城”的名号。可因为都是给国际大牌做原料配套和国际商贸,忽视了自己的品牌建设,十余年之后,便被泉州反超。
优劣,只会限于一时。变化,总能出人意料。原本起家于商贸的洛弛、华峰等一大批莆田民营企业,凭借创新锐器转身投资实体,一出手,便搅得鞋业风生水起。
“户外特种鞋”,从这名字看,就能猜出陈英洪“不求规模,但重个性和功能”的理念。他开发的鞋带可以止滑防火、面料能防水透气、鞋底能防刺耐磨、鞋面能抗菌保温……“莆田有350亿元产值的鞋业基础,虽数量、品牌远不及泉州,但有一大批长期专门做各种辅料的厂家,当我们扶持引导企业研发团队把这些分散的、别人的特色都集中在自己手里时,就成就了我们的优势。”当过省经信委主任的原莆田市委书记、现福建省副省长周联清,擅长的刚好就是这样的引导。
华峰是一家为运动鞋提供面料的纺织企业,之前还是标准的劳动密集型。光看“纺织”和“劳动密集”两个词,怎么瞧都觉得很“夕阳”。不同于其他“夕阳”的,就是它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纺纱、织布、染整等完整产业链。当然还有一个更关键的不同,它是国内一个一家同时为全球著名国际品牌认证并提供面料的企业。
 
能到国际上“牛”,就因为很专注,也因为敢创新。
功能性面料,防水、除菌、保温、彩色等,别人得一层层地加入各种其他原料,或粘进去或填进去或缝进去。华峰不用,只需在生产面料的过程中直接织进去或印进去。去年,华峰又新开发出类似3D打印的设备,一块面料上,设计出的所有颜色、所有功能,只需在这套设备上一次打印,便全能搞定。只需再加个底,一双鞋就出来了。
“国际品牌是消费一代、生产一代、研发储备一代。我们现在生产的正是国际品牌在研发的一代。”华峰副总邱建新说。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新疆开展“去极端化”是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

上一篇:

飘在乡间的 “农场云”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