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新动力

   2016-05-26 940
核心提示:最近一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重要会议上都突出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从顶层设计到重点任务,作出了

近一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重要会议上都突出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从层设计到重点任务,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清晰地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以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方向、具体的任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突破。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

  进入新常态后的中国经济,正在从粗放向集约的形态演进。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科学判断中国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主动作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当前,为重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积极打造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尤其要看到,新的产业变革催生了涉及经济、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等广泛领域的变革,也势必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轨迹和传统格局。

  从国内情况看,当前经济发展中“四降一升”比较突出,尤其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就业问题凸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总的来看,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供给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新动力新优势,同时以需求侧管理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调整、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等方面迫切要求,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高层次的需求,并通过发展生产创造出新的更多的需求,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大事。

  二、推进改革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头戏,也是硬骨头,更是考验我国经济能不能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关键。

  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要从生产端入手,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这一过程中,“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这是必须把握的平衡关系;“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各项任务之间关联互补,需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情况要摸清,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有力”,这是使改革符合实际、有效有用、有操作性的保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只有进行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实现突破。

  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还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直面重点难题,着力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推出有针对性的举措。例如加大财税结构性改革力度,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加大淘汰僵尸企业力度;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着力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稳定的经济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健全的法治环境。我们既要坚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也要实现社会政策托底,守住民生底线,让就业保持在合理区间,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长春新区:构建开放创新型产业体系

上一篇:

林智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发展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