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中国制造2025:政策不断加码、地方积极对接、行业全新机遇

   2016-05-24 500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从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制造强国建设的思路和内容。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之年。工信部一揽子配套规划正在编制,各省市积极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版行动计划,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领域面临全新发展机遇。

工信部:抓紧编制11个配套规划

2016年3月21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围绕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正在抓紧编制11个配套的规划,谋划未来3至5年工作。”这11个配套规划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的落实方案,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四大战略性领域专项规划,以及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两大重要支撑性行动计划。

赛迪顾问梳理发现,自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围绕制造业提质增效这一核心目标,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九大任务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实施,工信部(或联合其他部委)密集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的通知》(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9月)、《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5年10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12月)、《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2016年4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开展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业强基2016专项行动、质量标杆遴选等一批专项行动。赛迪顾问认为,工信部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深入落实,将给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工业企业以及部属高校等各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地方政府层面看,可申报“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制定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融合发展,有利于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和路径,获得工信部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紧密部省市三方合作,进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从产业园区层面看,可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等,有利于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园区合理布局、差异发展,获得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等资金支持,扩大园区的影响力。
从工业企业层面看,可申报智能制造试点项目、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和质量标杆企业,有利于提升企业关键技术装备以及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增强品牌培育能力,促进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获得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而提升工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从部属高校层面看,工信部公布的两批共18个协同创新中心,遍布于工信部直属的7所高校。同时,《“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指出“鼓励区域内的重点企业联合部属高校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制定、检验试验验证、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知识产权联合保护、风险预警和成果转化推广;鼓励部属高校加大对实用型产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进一步明确了部属高校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地位和作用。

省(直辖市、自治区):21地出台对接政策

自去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来,已有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甘肃、北京、天津、广西、宁夏、新疆等21个省份出台对接措施,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城市来看,济南、南京、镇江、泉州、三明、株洲、广州、深圳、佛山、成都等十余个城市出台了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

“围绕十大重点领域,突出地方优势特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各省市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着力点。以广东为例,《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瞄准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新型平板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4个领域,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航空装备、新能源装备、汽车制造、卫星应用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的8个领域。

《成都制造2025规划》提出,分层级推进产业梯次发展,形成多元支撑格局。突出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稳定布局和市场空间的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形成中坚力量;加快发展有一定基础、市场潜力和符合产业导向的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形成新兴力量;优化发展起“压舱石”作用、需要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食品、轻工、冶金、建材产业,形成稳固力量。
行业:10大重点领域将集中发力

2015年9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大重点领域,23个重点方向,若干重点产品。2016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设定了目标:具有驾驶辅助功能(1级自动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当年新车渗透率达到50%,有条件自动化(2级自动化)的汽车的当年新车渗透率达到10%。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情况来看,美、日、欧“三分天下”,我国则仍处于起步阶段。伴随“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长安、一汽等国内车企以及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汽车。

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强化产业基础能力、着力推进应用示范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五项主要任务。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等因素影响,机器人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预计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为贫困村播散致富种子——市司法行政系统干部职工为包保村捐款

上一篇:

用生命书写忠诚——买买提江·托乎尼牙孜事迹巡回报告会在长举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