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评论:供求命题与供给侧改革

   2016-05-20 400
核心提示:没有需求的供给是无效的供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供给侧的所有产品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来进行生产才实现供给的价值。供给
       没有需求的供给是无效的供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供给侧的所有产品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来进行生产才实现供给的价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体现在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决定的社会总需求持续增加。

 

    供求命题的魅力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初,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理论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经济实践也不断地验证凯恩斯的论断: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学派认为,供求相等是市场的特例,供大于求是常态,国家调节经济政策的重心在于增加有效需求,以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实现供求平衡。依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制定的刺激总需求政策,将处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各国从经济危机的泥坑中牵引出来,而且促进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次大战后获得二十多年经济高度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对此无能为力,供给学派开始崭露头角。供给学派主张: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学派认为:正是凯恩斯的政府有效需求管理政策引发和加剧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而且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经济学应着重从供给分析经济,从供给视角提出稳定经济波动的政策;供给不足是经济滞胀的成因,应对经济滞胀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供给,增加供给才能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加就业;供给学派提出的政策主张为减税、稳定币值、精简规章制度、减少社会福利支出等。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政策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转而重视供给学派等自由经济主义的经济主张,供给学派也由于其政策主张被里根政府采纳而声威大震。

 

    然而,经济理论史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重新振兴了凯恩斯主义,需求决定供给也重回经济学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已逐步摆脱滞胀,各国政府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作为施政目标,亚、非、拉、东欧等国家开始以总需求管理理论为指导推进经济全面发展,努力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这种情势下,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凯恩斯主义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重回经济学家的视野中。

 

    然而,与供求相关的经济理论的螺旋还在持续上升,国际金融危机阴影消散之际,供给决定需求论又有了经济基础。21世纪苹果iPhone热卖景象使得供给决定需求有了现实版的答案:得益于苹果iPhone新型号产品热卖等因素,美国2014年的零售销售大幅增长,增速超过了市场普遍预期,消费开支占到美国经济的近70%,iPhone新型号产品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区别

 

    1.新常态经济的特点和新问题。

 

    中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结构性过剩导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一是经济过剩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但不过剩,而且还供不应求,如国内建筑钢材过剩,而用于生产高档汽车或国防产品的钢材供给严重不足,甚至需要进口。

 

    二是与低收入相对应的普通产品过剩,与中高收入相对应的中高档产品仍然缺乏,因而,消费者每年出国旅游都要在境外购买高档奢侈品。

 

    三是缺乏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品过剩,在普遍不关心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环境中,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产业链低端,依赖扩大规模生产低端产品盈利,低价恶性竞争和产能迅速扩张导致低端产品过剩和行业产能过剩。

 

    四是模仿产品过剩,缺乏创造性产品供给及由于新供给引致的新需求,基本上是国外生产什么,我们模仿生产什么,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模仿产品,模仿产品的过度供给导致需求萎缩、产品过剩。

 

    五是信誉度低的产品过剩,如中国人到日本旅游,购买大米、马桶盖、常用药品等,都是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乘的也不少,仍然有许多人愿意漂洋过海买价格数倍于国内的大米,从日本买国内杭州生产的马桶盖带回国,但是,由于中国质量标准低于日本,加之国内市场监督管理不严、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理,导致国人信任和购买外国产品,在扩大了外国需求的同时,国内同类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

 

    2.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差异。

 

    与供给学派当时的经济情势相比,中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经济形势和问题都有所不同,因而,中国供给侧改革也有其特之处。

 

    一是供给学派应对的是多年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引起的经济滞胀,中国经济面临的是总需求持续扩张引起的几乎无通胀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即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出现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二是供给学派的政策为减税、稳定币值、精简规章制度、减少社会福利支出,而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方略是五大政策协调,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及标志

 

    1.供给侧改革的任务。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从供求命题分析,供给侧改革强调的适度扩大总需求与供给侧改革如鸟之两翼,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以创新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链、培育持续增长新动力,然而,供给改革所产生的价值在供给侧是不能实现的,即就供给谈供给是无意义的,供给的价值必须在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中实现;因而,供给侧改革的终目的是为了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国内消费。供给侧改革是为了创造需求或适应需求,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总供求均衡。

 

    2.供给侧改革任务完成的标志。

 

    就供求命题而言,供给侧改革任务完成有着客观标志:总需求是否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的普遍可接受性,持有货币就意味着取得了与持有货币数量相对应的获得产品和劳务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市场经济中被称为“消费者主权”。在这种权利之下,消费者所持有的货币成为“货币选票”,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通过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或劳务,使社会资源按自己的要求来配置。没有需求的供给是无效的供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供给侧的所有产品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来进行生产才实现供给的价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体现在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决定的社会总需求持续增加。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上一篇:

供给侧改革的港城样本 向钢铁4.0出发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