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借鉴工业4.0转型升级

   2016-05-19 620
核心提示:杜晓黎:国家战略需要统一的顶层设计 联想研究院副院长 作为被标签为传统制造业的联想,一直在拼命摆脱制造厂商的身份,但绝不
        杜晓黎:国家战略需要统一的层设计

       联想研究院副院长

       作为被标签为传统制造业的联想,一直在拼命摆脱制造厂商的身份,但绝不放弃制造,相反,制造对于整合供应链、发展创新非常重要。

       对工业4.0的认识,结合我个人的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个,不能完全照搬德国工业4.0。工业4.0采用新的技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既有高端目标需要达成,也有普惠性目标需要结合中国实情去实现。中国有大量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却低而不发达,面临着痛苦的转型升级过程。未来结合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输出改革开放30年在制造领域积累的竞争优势,不仅带动高端产品,还要带动普惠性产品服务的输出。

       第二,工业4.0带给信息产业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新的市场、模式、生态的发展创新,对于传统IT产业的芯片和软件来说是巨大机会。工业4.0对制造业的升级改造要求,必将通过芯片和软件实现,而这两个领域国际上的应用早已成熟,行业垄断壁垒很坚固,而工业4.0却让在工业制造领域发展芯片和软件能力迎来重大机遇。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市场,在这个新的市场生态机遇下,一定要重视产业标准的建立,而产业标准的建立必须由行业龙头企业领导强力推动,这其中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由于中国行业地域各自为政、一哄而上的特色,市场碎片化的问题非常容易形成,以啤酒、香烟为例,各地都有自己的品牌渠道。碎片化意味着市场规模不能集聚,龙头企业难以孵化,行业无法达成统一的目标,对产业发展来说非常不利。

       第三,政策制定需要有针对性。中国很大,情况多样,实事求是很重要。既然是高端,就需要和做火箭一样,提供坚定不移的政策支持,一竿子管到底,形成体系实现目标。如果是普适性的发展目标,则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坚信市场机制的力量,相信企业,后一公里坚决放手,做到该管该不管。

       后,关注工业4.0和“互联网+”战略交叉和协同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有很多,有《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信息领域还有其他政策,但是企业的资源有限,战略发展需要有统一的层设计,关注各项发展计划之间的交叉和协同。

       周子学:

       实现中国制造2025企业是关键要素

       中芯国际董事长

       电子信息行业在2015年是一个一个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是一个产能没有太多过剩,会自身淘汰更新,发展速度较快的产业。

       相比德国工业4.0的发展背景,中国的差距在哪里?《中国制造2025》,包括电子信息行业的转型升级,缺乏领头企业,或者说太少。

       和德国一样的是,双方处于同步发展时期,共同有着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任务,这是转型升级的重点。

       如何借鉴工业4.0完成转型升级?

       先要满足经济条件。电子信息行业要转型升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比如某项技术特别重要,但能不能变成产品,变成市场,还要看市场是否接受,用户是否接受,这是硬性条件,否则技术再好也没用,企业迟早垮掉。

       路径上,需要企业家引导创新。在没有标准、没有路的大背景下,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技术很重要,商业模式也很重要,正是企业家把点点滴滴的创新集聚起来,后变成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一个产业,而真正的企业家是中国稀缺的资源。

       从政策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深刻体会,谈五点建议。

       一个,要落实现在的、好的政策。本届政府出台的政策非常多,有的很不错,政策颁布非常顺利,但落实起来速度却比较慢。在市场上,一个政策如果不能在恰到好处的时间给市场支撑的话,作用也就丧失了,离开了机会窗口,等国际市场成熟以后,再发展会面临很大的行业壁垒。

       第二,简化已有政策的执行程序。

       第三,政策制定需要从宏观上思考企业的经济成本要素。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一部分成本是外界造成的成本,企业本身无法左右,即外部成本或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税费,中国周边有20多个国家,增值税17%以上的就一两个,大部分比中国低,营业税变成增值税,大部分领域是13%、11%,高科技领域变成了6%,真正的制造业仍然是17%;二是金融成本,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国内融资成本在慢慢降低,但相对来说还是偏高;三是物流成本,中国的物流硬件并不差,但成本是美国的两倍;四是用工成本,这本来是内部成本,但当劳动力、原料受政策法律制约时,就成外部成本了。这四个因素构成中国企业外部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一个国家营商环境的好坏标准就体现在外部成本的高低上。

       第四,强调企业的重要性。企业是定义技术、定义产品和市场上一个位的要素,一项技术、一种产品在市场上是否能站得住脚,是要企业采纳、形成产业链、在市场上推广,后成为用户接受的技术或产品。实现《中国制造2025》,企业是关键要素。

       第五,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领域。电子信息行业作为其他制造业智能改造升级的基础,15万亿元的行业规模还有巨大潜力,但是产业链上某些关键领域严重依赖国外进口,产业供给侧不足。供给侧改革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给予这个行业更多机会。

       孙迎新:电子信息产业需加强智能化能力

       中电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概念。

       看看国际,德国在自动化和以工业控制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占据优势,美国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占据优势。对于智能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差别并不明显。所以借鉴工业4.0,围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智能化发展上,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并通过智能化发展引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齐头并进。

       先,讲一讲工业4.0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供给侧严重不足,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大挑战是网络安全。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将控制网络、生产网络、办公网络和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这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能力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信息安全保障,隐患将埋藏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中。隐患之外,中国工业4.0成功地吸引了全国,从产业到学术到政府,对于“两化”深度融合新的认识和重视,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根本性的重大机遇。

       综合来说,加强智能化能力的建设是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考虑规划的战略方向。下面以中国电子集团发展变化为例说明。

       一是注重产业智能化的垂直整合,推进智能化必须兼顾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加强全产业链的布局。中国电子在信息显示、网络安全、集成电路等几个板块都在加强垂直整合。比如信息化技术与安全领域,中电和国防科大合作研发了自主CPU和操作系统,既有应用于计算机系统的,也有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同时布局网络交换芯片、高速缓存芯片,并建立了中国电子制造云平台。

       二是结合企业的特征分类施策。结合各个企业的特点、基础、产业链定位,针对不同层面的企业,以智能化发展作为引领,用不同的手段推进这些企业智能化发展。

       三是注重智能化能力的转化输出。中国电子在自身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智能化成果,涵盖从自动化、数字化到网络化全方位的积累,目前已经开始全方位输出,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

       后,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建议如下。

       一个,一定要做好各类政策的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电子信息领域涉及到的政策门类很多,有产业、制造、商业、应用,而且归口不同的部委管理,统筹的层设计非常关键。

       第二,围绕智能化的发展,政策孵化推动核心企业,且要求其承担责任。

       第三,积极重视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智能化能力评价。智能化作为新兴领域,标准体系尚未成熟,政府可以围绕智能化领域加强标准建设,以掌握发展权。

       第四,重视网络安全,特别是跟传统互联网网络安全和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的结合,这两者存在着差异性,需要区别对待。

       第五,要强化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专访丹麦商业大臣:要确保中小企业跟上工业4.0步伐

上一篇:

“互联网+”开辟打拐新战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