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概念初是在2012年易观的一份报告中出现。我提出“互联网+”一词是在2013年。当时,我们在上海举行了“众安保险”成立活动。有一场访谈,那是我们一个次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跨界的概念,我们就分享了一些思路。在跟传统行业的朋友们沟通的时候,他们认为互联网是虚拟经济。虽然后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但是大家把它定义为是一个颠覆、冲突和替代事物。我自己的想法略有不同,所以当时借这个场合,我认为我们干的互联网这一行就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应该所有行业都可以用,即“互联网+”。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
今天“互联网+”一下子成了社会和业界追捧的热词,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虚炒“互联网+”概念的情况,这是我两年前始料未及的。虽然腾讯确实已经在这个方向上积极探索了,但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也不必神化“互联网+”。
我认为,互联网主要意义是互联网将“连接一切”,“互联网+”也会成为未来的新生态。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连接在了一起。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虚拟经济,而是主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与互联网相连,互联网与万物共生共存,这成为大趋势。连接,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础。未来,“互联网+”生态将构建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而且正在向一个和第二产业渗透。比如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产品,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态系统。2014年,微信拉动了约952亿元人民币的信息消费,带动社会就业超过1000万人。到2015年底,微信带动的信息消费将增长至1428亿元。
——互联网+可以成为创新创业好的合作伙伴
事实上,我们把腾讯的产品和服务定位为一个“生态系统、连接器”,成为创新和创业者好的合作伙伴。在这个大浪潮来临之前,腾讯就已经站在一个线。三年前我们内部有一个组织变革,我们做了有史以来大的一个组织架构的调整,来适应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的结合。
我们把过去的很多业务重新梳理,改变了我们原来什么都做的业务战略。我们把搜索卖掉、把电子商务卖掉,很多O2O和小的业务我们纷纷砍掉。同时,我们大量的投资腾讯生态周边的伙伴们。我们现在的定位很清晰、也很简单,就做两件事情:一个就做连接器,如微信、QQ通信平台;第二我们做内容产业,内容产业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我们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模式是去中心化,腾讯致力于大限度地连接各行各业传统行业,为传统行业的企业和合作伙伴们提供“去中心化”的智能解决方案。
——以开放协作方式共同推进“互联网+”
未来,腾讯将以开放协作方式,与各方一道共同推进“互联网+”。目前,腾讯开放平台已经推出4年,平台上企业市值达到2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腾讯的市值。截至目前,腾讯开放平台上累计融资额过1亿的创业公司超过100家,超20家创业公司已经或正在上市进程中。
围绕“互联网+”生态,易观与腾讯存在诸多共性。易观的发展,也在咨询、教育和大数据领域践行着“互联网+”。易观旗下核心业务之一易观商业解决方案,就致力于服务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升级。目前易观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互联网+”解决方案,而且在积极推动落地执行层面,很成实战体系。如本书中所提到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三大战役:卖货、聚粉、建平台,就是针对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提出的战略创新思路,相信能给很多企业参考与借鉴。
易观指导上千家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实践经验,对于希望借助互联网实现创新转型与跨越发展的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现在易观将这些都沉淀到了《互联网+:企业行动指南》这本书里。书中汇集大量实际操盘项目的经验总结,包含了丰富的模型、数据、案例、应用工具,很符合易观低调、务实的一贯风格。相信本书将为国内寻求转型的传统企业及其决策者,提供一把通向互联网+大门的钥匙。在此推荐给大家。
同时,易观在指导和协助诸多企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也一定会不断发现新的可能应用和目前还想象不到的创新尝试。作为互联网+模式的创新者和先行者之一,腾讯非常高兴、也非常期待有更多的企业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应用新的思维和模式实现自身业务的增值乃至跨越式发展。直至以互联网+推动更多的产业升级改造、形成整个国家崭新的创新格局!
*赵大伟:“互联网+”开启新商业趋势
1、互联网+三个维度: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思维
2、互联网商业本质:
用户中心,数据驱动,生态协同
3、互联网商业趋势:
体验经济,智慧经济,共享经济
4、趋势一:体验经济
1)互联网公司本质上都在经营用户。互联网产品形态是软件形态,意味手机下载一个APP,电脑上下载一个软件,意味着用户体验才刚刚开始,所以互联网企业必须不断地给用户创造好的体验和价值,才能够持续留存用户,其逻辑天然是用户运营的逻辑,天然会更为关注用户体验。
2)传统产业互联网化逻辑之一:一切用户体验不好的行业都将被干掉!
3)传统企业如何拥抱体验经济:产品售卖→用户运营(战略设计、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价值链各环节以用户为中心,充分重视用户体验)
5、趋势二:智慧经济
1)互联网经济本质上是数据经济,互联网公司本质上都是数据公司。万物智能,万物互联,万物可以被数据化计算,即将开启DT时代。未来商业的本质就是数据,所以生意都将变成数据化的生意。
2)传统产业互联网化逻辑之二:一切可以被数据化改造的价值环节都将被重塑!
3)传统企业如何拥抱智慧经济:流程导向→数据驱动(战略设计、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数据化改造,基于数据来驱动决策)
6、趋势三:共享经济
1)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提高网络节点间连接效率,去中介化,使得供需双方进行高效匹配,会形成新的模式。滴滴这样的软件,从出租车,到拼车,到拼座,一步一步的进化,就在一步一步地优化出行资源的配置,使得共享经济得以逐渐普及。共享经济本质是供需进行极其高效地匹配。众筹、众包本质上都是共享经济的形态。
这种新商业模式必然会逐渐淘汰落后的商业模式。
2)传统产业互联网化逻辑之三: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所获得的既得利益都将被颠覆!
3)传统企业如何拥抱共享经济:
未来制造业格局:大制造平台+小而美品牌(高效连接制造业各种研发、设计、生产、物流等供应链资源用户需求)。
未来服务业格局:大服务平台+各类手艺人(高效连接服务业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和用户需求)
7、去中介化VS再中介化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其实只是打破了传统形态的信息不对称,但是会构建新的信息不对称。没有信息不对称就没有商业。去中介化,更准确的说法是再中介化。原来的中介演化成了新的平台和社群,中介的盈利模式也在变化,不再简单地谋取中间差价,而是沉淀用户和数据,通过交叉补贴来实现盈利。
8、去中心化VS再中心化
还有一个说法是去中心化,其实也不太准确,中心化一直也是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律。
去中心化更准确的理解是再中心化。打破传统的中心,构建新的中心。
在商业领域,从原来的厂商主权过渡到用户主权,厂商中心让渡给用户中心。在组织内部,也不是完全没有中心,而是中心不那么固定,因为大多数企业为应对市场变化会拆解为项目制,谁都有机会成为新的中心。在传播领域,也不是每一个网络节点的传播力度都一样,精英人物、意见领袖往往会引发更多的关注。
9、“互联网+”VS“+互联网”
如何理解取决于怎样定义。如果非要解读,我更倾向于“互联网+”。所谓的“+互联网”,更多把互联网看成工具,在网上销售产品、投放广告,但这不是彻底的拥抱互联网。
真正的互联网化一定是“互联网+”,站在互联网时代的角度去审视所在产业的逻辑变化与企业商业模式的更迭,互联网作为技术会成为数据商业时代的基础设施,作为思维会重塑传统企业价值链的运行规则。
比如说零售行业,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理解,就是在网上卖东西;但如果站在“互联网+”的角度,未来很可能都不需要零售行业了,需要的是用户社区或者体验场景。
10、拥抱变化的能力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每一个持续经营的优秀企业,都是一个不断拥抱变化的学习型企业。阿里巴巴从IT到DT就是转型,腾讯从“连接人与人”到“连接人与一切”的战略变化就是转型。我们也刚刚给自己做了战略调整。
尚未定型必须转型,不变革下一波浪潮就没有你位置了。今年十一组团去硅谷游学,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正如海尔张瑞敏所讲,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再大的优势,也干不过趋势。互联网是这个时代的大势,只有顺势而为才能乘势而起。后——祝愿大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