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互联网+”冷热不均的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点穴、支招,并不乏分享重要信息和宝贵经验。比如: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就有可值得关注的信息提供。去年10月份,学科网与吉林省教育学院共同搭建的“吉林省中小学教育资源云平台”,其签约仪式在长春市举办后,引起良好的“互联网+”效应。学科网为吉林省教育学院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并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双方共同为吉林省辖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展现出网上网下的有效融合优势,受到了教育界朋友的欢迎。
比如:在学科网品牌分中心总监游俊梅的朋友圈中,就有一条重要信息分享给了大家,其效果看好。这条重要的消息说,“2016年第1周,学科网与全国219所学校进行了教学资源方面的签约合作。”目前,学科网的教学资源丰富程度已经排在全国一个的位置,资料总量已经突破了500万套,为全国1500多万用户、3万多所学校提供了专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这对于实现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推出,可以解决优势互补,携手前行的问题。因此,新的一年更应加大这一工作力度,搞好教育信息化服务。
关于“互联网+”产品销售、“互联网+”传统商贸、“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话题,在今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上,也是代表、委员们舍不掉的话题。蒋超良省长所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灾备中心等项目,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省之长如此提出要求,足见“互联网+”对于实现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可谓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互联网+”的本身就是在给人们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出路。
实现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思想理念相对落后,行动措施相对薄弱,工作作风相对较差。尽管省委、省政府给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包括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等若干具体政策,但实际操作起来还很费劲,主要是落实不够,行动不力。除了某些持权者不作为、乱作为、习惯懒政外,也有居民好吃懒做等不良因素的存在。比如:一些“70”后、“80”后、“90”后热衷于宅下来,痴迷上网、熬夜玩手机热情有余,可在网上网下创业赚钱的干劲却明显不足。这表明,实现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大力搞好“互联网+”行动,还有死角死面的影响,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全社会,都应给予重视和破除。特别是要注意倾听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动员起来,将“互联网+”真正变成人们的实际行动,使其彻底告别不想“+”、不会“+”,怕吃苦挨累,甘心受穷的消极言行。省政协委员荣莉莉表示,“要以互联网为引擎,把各行业、各产业、各种要素跨界融合起来,提升完善各自功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领域优化和集成作用。”这是一条值得采纳的好意见,还建议,需要落实青年人要想创业成功,“+”号后面的项目要慎重选择,不能盲目“跟风”创业。创业之前,应该对创业项目进行调研考察,“‘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城市产业,‘互联网’+特色职业教育等方向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荣莉莉委员的忠告也很有道理,值得尊重。“互联网+”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生意,盲目运作有风险,具体行动应谨慎,不可草率行事,不可冒进,不可干砸,一切都要经过理性观察、充分论证,深思熟虑后再“+”。因此,注重学习和思考,注重选对项目、走对路子、找对伙伴,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可以避免被动。
“无论是创业、还是创新,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创业者好先在相关领域就业。”省人大代表姜伟建议,选择“互联网+”创业,创业主体好先参加一些相关的创业培训学习,了解互联网技术知识,学习所选项目相关行业的行情,以及应对困难的技巧。“互联网+”创业其实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不是双方的简单叠加。”“互联网+”不仅要“+”项目,还要“+”另一项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才。有的省政协委员如是说,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