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一个桶油”,中石化是早试行“互联网+”改革的石油央企,早在2014年12月,中石化便与阿里云展开了云平台建设合作,并在2015年2月份开通搭建在阿里云上的石化专有云,同时开始承载电商等业务系统。
混合云初显成效 资源交付从7天缩短至1天
目前,中国石化混合云平台已成功部署了工业品电商、化工品销售电子商务、润滑油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各系统运行平稳高效,支撑了智能工厂、智能管网、安全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工业品电商等100多个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基于阿里云企业级互联网架构,中石化摒弃了传统IT基础设施“内竖井、烟囱式”建设模式,抽离了相似的业务逻辑并单部署,在需要时只需远程调用云服务,大大节约了前端系统的开发成本,也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全新的云架构平台下,资源交付时长由原来传统模式下平均7天左右缩短到1天,一些科目的计算效率在大数据[注]的帮助下提升了30倍,并实现了应用的快速部署和平稳运行。逐步形成了按需供给、动态弹性的资源分配、调拨机制。
共享平台灵活高效 快速复用成本仅为10%
早在去年年初,中石化和阿里云就定下了合作基调: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要统一,支付要统一,物流要统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要统一。“厚平台、薄应用”的平台理念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从思想上影响中石化的。2015年年中,中石化专门成立了共享技术处,并建立了订单中心、用户中心、支付中心、物流中心、呼叫中心等几大模块,使数据在各自的专有云共享中心自由流通。
共享的大好处是,子公司可以快速复用,如果某个平台需要扩大,不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是哪一模块需要就扩充哪一块,复用的IT成本仅占总成本的10%以下。
2015年4月1日(+本站微信networkworldweixin),中石化上线了电商网站“易派客”,该网站脱胎于物资装备部交易网站,中石化的所有生产、运营、设备等材料皆由该部门采购完成。阿里云利用沉淀多年的双11架构体系为中石化量身定制了“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应用服务框架,通过EDAS、MQ、DRDS等中间件产品,在业务逻辑层面提供了足够的线性扩展能力,解决了旧网站响应慢,成本高等问题。
利用共享平台的用户中心、订单支付模块,“易派客”从立项到上线仅用时3个月。截止目前,已经有1万个供应商在易派客上提供1000多万种物资,交易总额突破100亿元。
2015年3月10日,中国石油宣布和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在阿里云、电子地图、互联网汽车、天猫、菜鸟物流,以及中国石油掌上营业厅、互联网支付、电子加油卡、积分互换等领域开展广泛务实合作。同时,中石油还将借助阿里巴巴在大数据分析应用、互动式营销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经验,进一步降低资本运营成本,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
中海油则提出了建设“智能油田”,通过数字化为工程的设计、建造、安装、调试、投产、运维、改造乃至拆除提供数据支持。
作为应用信息技术早的行业之一,能源化工行业信息化从概念到应用、从盲目到理性,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过程。随着“三桶油”的信息化落地,越来越多的能源化工企业坚定地加入到“互联网+”的转型中来。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能源化工行业将进入一个低运行成本高计算能力的时代,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在信息技术领域再次领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