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与交流的及时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自媒体等个性化出版、跨媒体出版都已成为现实。科研从平面媒体向网络媒体转移和发展,学术交流更为平等、开放、共时。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术新秀,敢想敢干,凭借个人虚拟学术空间这一宽广而平等的交流平台,共时性地将自己的思想作品推向网络社会,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成长。一些物理世界的学术名家,借助学术网站进一步在网络空间提高自己的学术知名度,培育起自己的学术品牌[14]。
传统学术期刊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一对一的关系,部分是一对多的关系,但是交流不能在一个平台展开,存在交流的不平等,研究与交流之间的不顺畅导致了学术思想交流与互动的迟缓。“互联网+”环境下,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使学术期刊能够实现研究与交流之间及时融合,具有双向乃至多向的学术交流的可能,甚至直接形成学术界与大众的交流,交流的广度、深度、强度、频度都将大大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2)发布与反馈的及时融合
经过学者的原创研究,学术期刊组织的评议、编辑和终的成果发布,组成了学术期刊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过去,学术成果发布后的成效反馈环节是薄弱的,或者说是非常滞后的。经过发行传播,才能获知研究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发布与反馈的融合,“互联网+”的双向链接功能,文献之间的标准化链接模式,均使文献效果的及时反馈成为可能,并通过大连接模式扩散和发展,激发了学术期刊促进学术交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学者将部分研究进展或学术新论等信息发布到学术博客、linkedin、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空间等网络空间,会立即得到大量的回复,形成读者即时互动,学术信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角色不断变换,作者传播学术信息,读者又反过来通过及时反馈,成为作者。而所有的引用频次、点击和下载频次,均成为及时了解反馈信息的有效量化手段,对科研创新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传承与传播的及时融合
学术期刊不仅是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载体,更是理论创新、精神创造的摇篮。学术期刊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的无形资产[16]。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的载体,是学术传承的重要工具,见证、记录、传承学科发展脉络,通过学术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过去,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主要集中在传承内容的选题策划、评议把关与编辑加工上,以保证传承的内容不会“以讹传讹”,而不够重视传播。实际上,学术期刊还是研究成果向全社会传播的重要渠道,不仅担负着传播先进知识、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功能,还肩负着提升民族素质、启迪大众、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责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编辑加工同数字出版一体化融合,让学术期刊传承与传播的功能密切融合,这就能大限度地满足科研创新及时交流的需要。
(4)学术与科普的及时融合
做好学术与科普的融合,就是要通过学术和大众传播两个途径提高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不过,学术期刊不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它拥有比较特定的专业读者群,并主要服务于专业领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普信息,一直存在争论。但是学术与科普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关系,传统上,学术期刊受限于版面、报道范围的限制,一直在科普方面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科研成果的传播范围,减缓了对学术研究的理解和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学术交流模式向社会化、网络化、社交化的转变,学术传播的外延也随之扩大,在当代更容易通过学术社交媒体、公众社交网络,实现学术与科普的融合。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学术新闻频道等形式,一些期刊已经实现了快速向社会大众传播新研究成果、提高学术成果社会影响力、推动学术交流和成果的应用转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