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长春新区招商手册

   2017-11-13 2970
核心提示:1.1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
 1.1得天厚的区位交通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发布,在"十三五"开局之际吹响了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号角。长春新区地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陆端口,位于哈长城市群规划南端,在国家三个重大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具有得天厚的优势,同时长春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和东北亚的地理中心东邻俄、朝港口群,西与蒙古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腹地紧密相连,地缘优势突出,被公认为是世界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新区规划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路线图。 

1.2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优势

长春新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中俄、中白等国际合作园区,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目前亚洲大的疫苗生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离新技术产业近三年产值增幅保持20%以上。 

1.3优质高效的人才研发优势

 长春新区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并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6年,国侨办批复同意在长春新区设立全国第11家、东北家国家示范性侨商产业集聚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侨梦苑”长春新区在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啻造等方面寻求突破创新,积极建立人才、项目、基地、服务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营造有利于区域性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的生态环境,重点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3万人。对入选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通过无偿资助和协商入股相结合的方式,给予S0-200万元资金支持、高5000万元股权支持,在办公用房、人才公寓、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长春新区集聚了吉林大学、东北师大、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区内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0个。拥有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园区和基地34个;聚合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大学等" 一院四所四校"建设的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搭建起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专业技术平台和政务、信息、金融、人才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中枢。 

1.4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优势

长春高新区55平方公里、北湖开发区铁路以东56平方公里、长德开发区起步区37平方公里基础和配套设施实现全覆盖。远达大街、北湖大桥等重要交通节点全部打开;东北亚黄金纽带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园;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申报国家4A级旅游累区;天茂湖、北湖、春明湖、龙泽湖四大水系生态治理工程深入实施;连接北部区域的“三路七桥”、空港地铁城、北湖快轨、空港地下综合管廊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北湖、长德、空港三个开发区将实现外联内通、一体化发展。 

1.5供应充足的要素保障优势

长春新区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将全面满足前来投资企业的生产、生活需要。

 

 

1.6创新包容的政策环境优势

长春新区拥有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为支持长春新区发展,省市相继出台了支持新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在全省实施的重大改革试点政策在新区适用,相关专项资金向新区倾斜;省里支持政策明确赋予新区市级管理权限,除需国家和省级政府审批核准的事项以外,全部由长春新区管理;市里支持意见明确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全部下放。

两轴:哈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轴、长吉高端服务业发展轴

三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

四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临空经济产业基地、健康养老产业 

2.1长春新区建设目标 

创新繁荣的新区

让创新成为区域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和新区的特文化,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建立东北地区协同创新体系,成为国家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 

开放包容的新区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示范,成为吉林省申报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支撑和载体。 

公平幸福的新区

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强烈的文化意识丰富公共空间的艺术内涵,营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生态智慧的新区

遵循生态学原则,建设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结合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推动城市应用与服务智能化管理,实现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新区。 

2.2连接未来/辐射国际的开放平台

整合全球资源的平台体系

为有效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开放创新型产业体系,围绕打造两大港口枢纽,提升新区辐射、带动能力,规划搭建六大平台体系。 

两港两枢纽 

东北亚国际航空港及国际航空枢纽

依托东北亚国际航空港和龙嘉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建设工程,强化区域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一体化布局,提升航空港的区域客流聚集能力;建设电子口岸中心、海关快件监管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及国际物流信息协同平台等功能性设施;构建完善的一次性大通关 体系,带动电商产业园和物流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发展,与临空产业园共同打造具有广阔腹地的东北亚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 

2.2 链接未来

开放的国际合作舞台  三业十园构建创新产业体系 

产业是新区的脊梁,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为构筑全球价值链基地,提升整合战略资源能力,长春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三大创新型产业体系。 

2.3引领未来 

重点规划产业体系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物流装备、航天航空装备、体育装备、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占地6平方公里。

航天信息产业园:涵盖卫星研发生产、无人机制造、信息产品加工,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占地0.2平方公里。

大数据产业园打:打造服务于东北亚地区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数字平台,占地1.5平方公里。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具有全产业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占地2.5平方公里。

亚泰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疫苗、现代中药等产业,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先导区,占地2平方公里。

亚太农业和食品安全产业园: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农业和高科技食品安全产业国际示范区,占地15平方公里。

临空产业园:形成新区发展航空物流产业的优良态势,带动和吸引航空物流相关产业在新区聚集,占地10平方公里。

绿色健康产业园:发展养老、旅游、运动、度假、休闲、养生等产业,占地8平方公里。

国际教育与信息产业园:积极拓展国际化教育,建设国际大学城,占地13平方公里。

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在国内外航空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集多元化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占地7.5平方公里。 

3.1 多规合一

为增强新区发展的支撑力,破解各类规划缺乏链接、相互冲突等诸多问题,协调发展和保护的矛盾,规划构建全域“多规合一”的空间体系,将多规的战略构想转变为统一的战略空间,实现空间管控、发展规划、设施布局的空间衔接;又将战略空间划分为若干城市、生态、农业功能单元,分解总体目标和发展规模,通过功能单元精细化治理新区,指导后续的多个分区及专项规划,总体形成“N + 1 + n”的空间规划体系。 

一张图:重点展现新区全域空间管控、发展规划、设施布局、功能单元四方面内容。 

一个表:规划按照功能单元,分解新区发展战略、目标及规模。详细规划功能单元的发展指引,以及所属每个产业园区的重点发展方向、案例参考、占地规模、就业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投资估算、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本地企业资源、招商企业名录、土地指标、生态建设任务、环境管控指标、水资源管控指标等具体内容,并制定公共基础设施的PPP初步方案。 

—个平台:运用GIS技术手段,数字化加工和空间化处理“一张蓝图”“一个表”,形成由上百个图层叠加而成、包括规划管理用图、综合交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项目的新区地理信悤数据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对接、信息共享,优化决策流程,提升新区治理效率。 

—个手册:重点阐述新区总体规划发展的核心理念,明确发展定位及总体目标,预测人口及用地规模。详细分述各个规划及专题的发展理念及规划要点。深度解析各个功能单元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周以及发展指引。 

—个实施方案:构建由新区管委会统筹、多部门参与协调的工作机制,制定一套部门间协作的管理流程,保嫜“多规合一”进入政府部门常态化管理。 

3.2产城融合

开放创新型产业体系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开放带创新、创新促开放"的总体格局,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将长春新区打造成为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中心和东北亚区绿色消费中心。 

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中心

根据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整合东北装备制造资源,聚焦汽车、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及供应链管理优化,硏究智能制造发展能力,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培育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制造新产业,增强区域产业控制力,依托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将长春新区打造成为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中心。 

东北亚区域绿色消费中心

立足东北,面向东北亚,适应消费新常态,依托优良的生态本底和优势资源,以健康食品、健康制造、健康服务为依托,倡导绿色消费,扩大绿色消费 长效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涵盖绿色产品开发、节能环保和健康产业的绿色产业体系,依托绿色健康产业集群,打造东北亚区区域绿色消费中心。 

产城融合

建设北方寒地生态城市

借鉴同纬度温哥华、弗菜堡等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在生态保护、宜居环境、人居空间三大领域,实施十二项行动计划,将长春新区建设成为一个自然山水格局完整、山水城田四位一体、环境健康品质优良、利用高效绿色低碳的北方寒地生态城市。

依托新区现有山水等生态本底条件,提出构建“一脉、四廊、多核”的生态安全格局。一脉是指大黑山生态绿脉;四廊是指四条自南向北注入松花江的四条河流廊道,分别是伊通河、雾开河、干雾海河和饮马河;多核是指多个湖泊水库,分别是北湖、卡伦湖八一水库、春明湖等。 

优质配套、畅享生活

新区高标准、高质量的街路、园林、公用设施、地下管廊等,完美诠释着清洁化、低碳化的城市运营理念,使新区的自然裹赋优势更加突出;涵盖教育、商贸、金融、休闲、娱乐、养老等多领域的生活配套,为现代化都前是供了完善的功能承载,为新区生活工作创造优质的配套环境。

营造人人共享的文化氛围,构筑“区域级一分区级一片区(镇)级一社区(村)级”四级文化设施普惠网络,构筑“千米文化圈”。

打造体育健身示范区,构筑“区域级一分区级一片区(镇)级一社区(村)级”的四级体育健康网络体系,构筑“八分钟健身圈”。 

新区构建以“城际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交通一体化为骨干的客运体系网络,其中城际铁路(包含传统铁路、快速铁路、高速铁路)支撑6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城际长距离客流出行;市郊铁路加强中心城市(长春、吉林)与周边新区内各城镇的联系;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集中建设区公共交通骨架,主要客流走廊,新区内构建以公共交通为骨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补充的绿色交通体系。

构筑“区域级一分区级一片区(镇)级一社区(村)级”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推进社区医疗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15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片区(镇)级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半径约为1000米,社区(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半径约为500米。 

金融创新•排忧解难

全区现已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一套政策、多条通道”的区域金融架构,即长春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股权融资平台、债权融资平台,一个家科技支行、省内一个家科技担保和省内一个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合作银行已为驻区企业推出“助保贷”“园区模式”“P2P”等多种创新产品。 

供应充足 节约成本

长春新区借助区位优越和长期的资源积累,在全新的发展环境下,为企业创造运营成本优势。 

3.3创新服务 

创新机制•优化服务

长春新区在各开发区建设了国内一流标准的政务大厅,对全区备案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和削减,全面推行问负责制和领办代办制,切实提高了服务效率,打造了一流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全面改造国地税联合办税大厅,增设智能远程纳税申拫系统、自主办税申报装置等智能化,为省市的办税服务改革提供了示范。长春新区正在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门式、一张网”统一综合管理,受理审批、涉企服务、数据共享,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打造全市改革样板。

长春新区为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国内一流发展软环境,研究设立多项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并积级探索和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项目审批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审批制,重大项目实行秘书制,做到“审批时间快、审批环节少、服务效率高”,实现到新区发展零门槛、零障碍,塑造品质服务典范。 

政策扶持•助力发展

为扶持长春新区内企业加快发展•吉林省委省政府、长春市委市政府及长春新区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创新创业铺路搭桥、保驾护航助力新区内企业快速成长。 

各项扶持政策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春新区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春新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长春新区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长春新区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长春新区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

《长春新区关于促进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

《长春新区关于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

《长春新区"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暂行办法》

《长春新区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吉林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

上一篇:

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