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榆树跳出单一抓粮食的农业生产模式 播下结构调整种子

   2016-04-25 690
核心提示:目前,我市大田播种已经全面展开  编者按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春耕时。今年的春耕不同于往年今年不仅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实施
 

目前,我市大田播种已经全面展开

  编者按 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春耕时。今年的春耕不同于往年——今年不仅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实施《长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0年)》的一个年,围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我市着力科学调整农业结构,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当前,我市春耕生产已经全面展开。各地是如何一边抓好玉米播种,一边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调减的玉米地都用来种什么了?在结构调整中,农民遇到了哪些急需破解的问题?春耕时节,本报记者奔赴我市各粮食主产地,深入春耕现场,走进农户家中,寻找答案。


 

  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起垄……这几天,榆树市的田野里,一台台大型免耕播种机齐上阵,开展玉米播种作业。从24日开始,榆树市集中所有农业机械抢春播,预计将于5月1日前结束玉米播种,确保早出苗、出全苗。

  虽然家里的玉米已种完,但榆树市于家镇万合村农民马春福的春耕还没有结束。“我家一共两垧地,今年只种了一垧半苞米。”马春福指着还没有播种的一片农田告诉记者,剩下的土地他打算用来种植葵花,“去年以来苞米价掉得挺厉害,我准备种点葵花试试。”

  今年春耕中,对于榆树这个粮食产量连续12年位列全国一个、以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的产粮大市来说,调结构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和复杂。“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维、再创新路。”榆树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市场需求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榆树正在跳出单一抓粮食的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玉米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9.6万公顷缩减为今年的28万公顷。

  种什么、怎么种

  农民作出新选择

  种植葵花,并不是马春福主动作出的选择,“一开始我还是打算两垧地都种苞米,虽然苞米价格低了,但毕竟种了这么多年了,要是改种别的我也不知道种啥。”

  为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当地政府联系到了一家粮食收储企业,在于家镇开展葵花订单种植。“当时到我家介绍这个项目的时候,我还是挺犹豫的。”种葵花难不难?种了后往哪儿卖?能赚钱吗?马春福脑海中打出了一个个问号。

  “技术和销路你都不用担心。种植过程我们全程指导,一垧地少能产七八千斤葵花子,种多少我们收多少,葵花子按一斤四块五的保底价收购。”企业负责人的一番话给老马吃下了定心丸,经过考虑,他签下了种植回收合同。

  “这么算下来,种葵花比种苞米挣钱多了。”马春福算了一笔账,他家的0.5公顷葵花至少会带来15000多元的收入,“有订单,还有保底价,心里就有底了。”据了解,于家镇今年葵花订单种植面积已达到500公顷。

  如何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同样是合作社、家庭农场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社在农机、技术等方面都在省内领先,今年托管土地面积近700公顷,在做好玉米播种的同时,正在尝试种植经济作物。

  “玉米价格下来了,在种什么这个问题上也得随着市场变化作调整。”田丰合作社理事长陈卓介绍说,除了种植葵花外,还准备在玉米地套种小矮豆,“玉米的产量受影响不会太大,一垧地小矮豆能额外增加8000元左右的收入。”

  减面积、重质量

  传统种植悄然改变

  虽然缩减了1.6万公顷,但玉米仍是农民种植多的粮食作物,如何提质增效,保证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我们重点从节本提质入手,引导农民将不必要的投入、作业环节减下来,做到产量质量并重。”榆树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春耕中,榆树市还将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不仅能节约成本、提高产量,每亩地还能享受25元的补贴。”

  集中连片经营、全程机械化、送出23万立方米农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在春耕现场,记者发现,榆树市正在积极引导农民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减少玉米种植成本,实现高质春播。“我们将利用自身的农机和技术优势,选择高产的玉米品种,用产量和质量来弥补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田丰合作社理事长陈卓表示。

  与此同时,今年春耕中,榆树市玉米种植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仅将建立对接企业的6.7万公顷专用玉米生产基地,还将种植3333公顷黏玉米、3333公顷青储玉米。这种变化有政府对农户的指导,更主要的则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着调节作用。陆路雪食品有限公司是榆树市知名的速冻黏玉米加工企业,总经理胡长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田玉米每垧地的产量在2.5万斤左右,按照每斤0.7元的市场价计算,产值是1.75万元。而农民种一垧黏玉米,产值能达到2.2万元。”周边农民看到大田玉米和黏玉米收益差距,纷纷调整种植品种,“原来是我们找农户种黏玉米,今年农户们主动找到我们要求种植黏玉米”。

  引导好、多扶持

  经济作物闯出一片天

  新增4667公顷马铃薯、2000公顷大豆、2000公顷高粱、5333公顷西瓜等经济作物……面对农业政策调整和市场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今年春耕中,榆树市推进粮经饲全面发展,引导农民大胆尝试,种养加和休闲农业协同发展。

  不同于玉米,很多农民都是一个次种植经济作物。从技术到销售都面临未知风险。“大面积种植同一种经济作物,仓贮设施跟不上,风险很大,我们将在冷链仓贮发展上应多争取一些扶持资金,早做准备。”榆树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榆树市今年将重点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计划建设两个20吨贮藏窖、23个60吨贮藏窖、5个50吨组装式冷库、26个100吨组装式冷库,用于农产品贮藏。

  “今年,我们把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注重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榆树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引导农民调结构过程中,让农民产前了解市场,积极主动应对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产后让农民在农产品加工、冷藏、打品牌、闯市场等方面下功夫,政府将给予政策扶持。


 

  短评

  阵痛过后是重生

  张建华

  我市粮食连年增产,玉米当其功,但随着玉米价格不断下跌,调减玉米种植势在必行,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

  让农民和种植了多年的玉米说再见,绝非轻而易举,需要政策扶持、政府引导。榆树市改变传统的“种、管、收”的思维定式,把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去推进,尝试建立效益优先、质量优先、生态优先,不搞“大肥大水”投入和掠夺式生产,产前给农民算经济账,节本提质,让农民主动应对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产后引导农民在附加值上做文章,并借助国家项目投资,开展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让生产可持续。同时,跳出单一抓粮食的生产模式,推进粮、经、饲全面发展,引导农民大胆试、大胆闯;开展订单种植,让农民放心调、安心转。

  调结构,更主要的是调整农民的观念和经营模式。转变思维抓农业、跳出粮食抓农业、放眼未来抓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倒逼我市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这正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阵痛过后是重生。长春农业的调结构之路在这个春天启程,前方必将生机无限。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吉林农安:重构社会“诚信”打响“三大战役”

上一篇:

“助农安薪”农民工金融服务行动启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