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4000085670

“互联网+出版选题”助力出版业创新发展

   2015-12-21 1180
核心提示: 出版社只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特别是为处于生产链核心、利益链低端的内容生产者,坦诚提供其各自独立时无法得到的资源和环境,
  出版社只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特别是为处于生产链核心、利益链低端的内容生产者,坦诚提供其各自立时无法得到的资源和环境,促进其有更多自发碰撞的机会,才能切实保护出版创造力,激活出版思想力。

  出版社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正在松动,“平台+个人”的新型组织模式逐渐崛起。传统出版社原有的组织职能必然会发生变化:管理向服务转变,控制向协同转变,激励向赋能转变。

  一个出版社尤其需要重视社会人文的发展,因为这是创新的根基,长尾理论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互联网+出版选题”有助于出版社挖掘出版长尾效应。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所向。面对“互联网+”的风起云涌,出版社如何采用“互联网+出版选题”等创新方式,从“出版内容矿藏”中挖掘“黄金”,这是出版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阅读生态已发生变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传统出版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怎样重寻“阅读”的价值?如何重构“阅读”的氛围在引领社会文化潮流中的影响力?本文试就“互联网+出版选题”助力出版业创新发展这一课题,结合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部分实践试作探讨。

  助推出版社重构利益分享机制

  “互联网+”的内涵其实是为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发展的机会。如果说生产力发展终会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从而带来颠覆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互联网+出版选题”与传统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必然会促使读者突破原有的阅读方式和习惯。由于“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实现工具,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出版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进而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图书出版营销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不仅能创造新兴出版产业,改造传统出版产业,提升实体出版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还必然会影响到出版生产和发展方式。诚然,“互联网+”绝不仅仅是“+互联网”这么简单。出版人迎着互联网热潮,无论身处何种出版分工,怎样葆有一份冷静态度、理性思考都是一种考验。针对即时化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促使信息传播日趋多样化、多中心化等特点,面对目标读者日益细分的趋势,国内不少出版社纷纷试水图书微信营销。这既是出版社跟进“互联网+”的发展形势,顺应信息传递进入“全民麦克风”时代的主动作为,也是从细节入手、由小切口引入与时俱进的出版主题的标志。

  随着出版产业进一步融合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出版选题”能帮助传统出版产业间实现高效连接。如果说“流动性”可以理解为整个出版产业赢利的一把钥匙,那么“价值流”能够快速流动就是出版产业赢利的本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也必须遵循价值流分析方法,所以互联网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激活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且让传播链条、用户行为和阅读细节全面数字化。显然,出版社的融合发展就是要培育借力发展意识,合理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提升出版内容的吸引力,使阅读能让读者找到彼此的交集,又发现自己的盲区,形成差异化的出版风格。图书出版的价值流包括从选题论证、组稿编辑、装帧设计、营销策划、印刷加工到宣传广告、新书上市、分销零售、营销波次直到读者购买的全流程。那么“互联网+出版选题”的目标,就是要求出版社更加开放,使出版产品从原材料到终递交读者的全过程中,都能与社会各界在出版内容、技术、渠道、经营等方面,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出版社只有重新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特别是为处于生产链核心、利益链低端的内容生产者,坦诚提供其各自立时无法得到的资源和环境,促进其有更多自发碰撞的机会,才能分享到更多利益,切实保护出版创造力,激活出版思想力,创造出大的价值,促进出版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时代,各类出版数据能在全链条中低成本打通,这种态势必然加速价值流流动、变现。出版社理应在“互联网+”时代充当起“舵手”和“眺望者”的角色,以优秀的内容基础、过硬的技术支撑、满意的用户反应,去呈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每一次社会脉动。从操作层面上说,当传统出版社零售的线下渠道和服务接入到互联网生态的营销过程中,出版社的数据、信息将以更低成本传递、共享,必将构成“互联网+出版选题”生态的筋骨,使得各类出版资源更易赋能给前端的合作伙伴,进而推动“平台+个人”的组织模式快速发展。出版社线下门店网点、客户、资金和品牌影响力等传统出版资源优势,也将借助互联网工具,继续焕发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一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固然离不开阅读的支撑,出版社线下零售终端——门店不仅能提升读者的购书体验,还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阅读环境能让读者读懂世界的进步,战胜对未知的恐惧,这是增加读者黏性的关键因素。

  助推出版社创建互动出版模式

  “互联网+”已加速演绎着新时代的进化论。随着互联网在传统出版领域介入程度的加深,势必对出版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激发出颠覆性变革。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普及应用,正在倒逼出版社以运用新媒体渠道树立新品牌的局面。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用户体验为王”,即以用户为导向,以提升体验为目标,这样出版融合不但离不开“互联网+出版选题”,反而要求出版社不必什么都自己搞,更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应积极学习别人的经验,利用别人成熟的技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线上电商的发展又促进了物流以高速度增长,急剧的增长又带来庞大的市场,进而引发一场剧烈争夺战,导致出版社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正在松动,“平台+个人”的新型组织模式逐渐崛起。传统出版社原有的组织职能必然会发生变化:管理向服务转变,控制向协同转变,激励向赋能转变。这种变化又迫使出版社的经营思维从“事业计划思维”转变为“企业市场思维”,通过积极布局新媒体业务和互联网及数字阅读的长期发展战略,为未来出版营销转型从“内容基因”转变到“技术基因”提供契机。

  面对“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海峡两岸出版业也在积极寻求越来越多的合作。回顾历史,“海峡”这根主线始终贯穿着福建出版业发展历程。从早引进台湾作家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到家海峡两岸合资书店闽台书城的开业,台闽书城落地台北,再到海峡书局的成立……海峡两岸在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图书流通、展会展销、论坛互动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成立后依靠地理、政策优势,积极探索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到底给集团带来哪些机遇,大程度地与台湾地区加强多样化的交流与合作,在做好纸质图书的同时,积极向全媒体阅读的方向开拓发展。通过出版平台,打通社内社外资源,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与台湾合作伙伴们一起共创事业、共享价值、共同发展。该集团的实践表明,唯有进一步打开视野,在与企业、行业、产业的交汇交融中,实现双方互利双赢,建立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整合多方资源,又使双方在业务和服务领域产生佳的互补效应,才能不断探索新的赢利模式、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

  互联网已冲破专业出版的围墙,让自媒体成为出版业强大的新生力量。这种争夺话语权、重构舆论场的局面,导致传统出版已没有任何“奶酪”可以保护。所以“互联网+出版选题”行动计划既可以上升为出版社的发展战略,也促使其成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新引擎,还为出版社转型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出版社的思维、理念应尽快从“内容为王”转变为“信息服务为王”,主动适应自媒体、自出版的旺盛需求,创建崭新的互动出版模式。微信图书营销就是培育出版社借力发展意识的手段之一。集团旗下有的出版社的图书营销,从选题开始,到封面设计、书名等的确定,多在网上讨论,通过找到较为精准的目标读者,把信息有的放矢地传递给需要的受众,从而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有的社从培育出版人对新媒体的兴趣入手,微信的内容往往采用较少文字描述加以书内的图画来丰富,并穿插视频、图片等,在一个时间吸引读者;还有的社则坚持一定要在有足够的内容储备量的前提下才开始内容推介,而且在慢慢积累客户的同时,不间断地给客户提供内容,甚至要求微信账号发布信息要保持一定的频率,时间间隔不能太长。

  助推出版社挖掘出版长尾效应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新形态,传统出版业往往喜好遵守“二八定律”,即用少量的畅销书占领排行榜、吸引注意力、垄断购买力。传统出版社习惯讲价值链,喜欢做价值链的主导者,期望通过获取价值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利润,来实现出版社自身利益大化。然而,这一切在互联网创新高速发展的今天全都发生了颠覆式变化。“互联网+”条件下的价值链必然向价值网络演化,图书出版合作伙伴之间往往通过数据和信息分享,形成网状连接关系。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分众化阅读需求,自然必将推动出版行业“去中心化”,形成“长尾效应”,进而推翻“二八定律”。互联网正在颠覆、改变出版行业的各个环节,作为专注于知识发现和文化传承的出版行业,亟须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加快推进出版内容、出版平台、出版技术、出版经营的融合发展,重建新的大出版生态系统。面对“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无论是转方式、调结构,还是保增长、惠伙伴,“互联网+出版选题”的大意义在于从根本上倒逼出版人树立创新思维。

  显然,未来的一切都会被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概念重新定义,因此出版产品创新的“互联网+出版选题”也必将是大势所趋。出版业应该充分挖掘传统出版资源,进行面向用户需求和移动化阅读、传播规律的重组改造,实现优质资源的更好变现。拥抱出版新趋势,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去改造传统出版,也是助力出版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一个出版社尤其需要重视社会人文的发展,因为这是创新的根基,长尾理论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互联网+出版选题”有助于出版社挖掘出版长尾效应。数字化将成为出版发行业的主要传播方式,国内先进的出版集团正逐步实现数字化,产生的利润也在提高。这种现象说明计划经济时期诞生的出版社,由于一直处在信息稀缺时代,垄断单纯的内容就足以吸引读者。在如今互联网的海量空间使信息由稀缺转为过载的状况下,单纯的内容出版已经难以形成商业闭环,出版社要实现市场的商业价值,就必须转型融合发展,变为集内容、技术、渠道于一身的信息服务集团。利用“互联网+出版选题”行动计划,助力传统产业提升,强化互联网与图书营销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的长尾效应,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

  面对“互联网+”的浪潮,出版社只有认真学习、深入思考互联网与出版业各自的基本特性、规律,进而寻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部,才能实现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注重追踪数字技术的新发展,加速向数字化、全媒体的出版方向转型,与台湾合作方在数字出版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出版转型是百年一遇技术变革下的宏大命题,这一进程与出版相关的思考,仍在不断迭代更新。该集团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采取与其坐等冲击,不如主动冲浪的做法,值得肯定。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唯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改造自身生产流程、利润模式和产品样式,才能迎合出版媒介融合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

  总之,传统出版业在今天这样一个产业自身相对脆弱的时代,迎来了“互联网+”的强大资本的介入,同时带来了传统出版营销方式的颠覆,利用互联网推广方式的销售,带动了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向新型出版集团迈进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到互联网对阅读和出版的颠覆式创新。集团既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去洞察出版业发展态势,也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来谋划海峡两岸出版的未来,更要奋力搭上“互联网+”的时代高速列车,围绕切实提升出版生产力努力创新,通过打造专业平台,聚合优质资源,服务大众需求,建立一个以资本为纽带,以出版、发行业务为依托,以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为方向,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成为出版能力强大、经济实力雄厚、海峡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

(作者: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张沪平)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温故而知新 “六宗”盘点2015印刷业

上一篇:

受雨雪寡照天气影响12月蔬菜进入供应淡季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评价细则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吉ICP备09011022号  |  22030202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