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架起致富新“天路”

   2016-04-09 880
导读

在泸定县得妥乡,有一个名为椒子坪的村庄。这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物产丰富,然而进山之路蜿蜒曲折,两旁群山连绵,沟壑纵横

       在泸定县得妥乡,有一个名为椒子坪的村庄。这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物产丰富,然而进山之路蜿蜒曲折,两旁群山连绵,沟壑纵横。

2014年,村里通了硬化路,村支书吕全生平一个次驾车将山里的野生木耳运到了集市贩卖。

2016年,吕全站在村口打量,憧憬着另一条“天路”—互联网,彻底改变深山之中这个彝族聚居村落的面貌。

……

产业调整铺筑“深山彝寨”致富路

清明时节,椒子坪上,处处是农户忙碌的景象。核桃树、蔬菜等作物悄然染绿山野,牛羊和跑山鸡自由觅食,路边一排排整齐的青岗木中天然黑木耳长势喜人。

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李群,正“悉心照料”着院里的几十只跑山鸡,看着小鸡天天“茁壮成长”,收获的喜悦溢于脸上。“以前我们都是靠天吃饭,地里种的那点只够自家人吃,其他收入也就是捡点木耳等别人来收。这几年村里为大家安排规划,才知道咱们地里种的圈里养的都是城里人眼中的宝贝,我们采完木耳就收核桃,养的鸡和猪都不愁卖不出去,一年四季都能挣钱。”

“种植”野生木耳是2013年村里兴起的高潮,用锄头在青冈木上凿出小孔,放上菌种,等到雨季便可每天采摘。看似简单的种植步骤,其实得益于椒子坪得天厚的气候条件。来到村里定点扶贫的“一个书记”告诉记者,近年来,泸定县聚焦精准扶贫,结合乡情实际,指导椒子坪村村民在抓好粮食、核桃、畜牧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采用“人工培育、天然生长”的方式大力发展野生黑木耳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椒子坪的黑木耳养殖基地,今年预计产量将达到1200公斤,每公斤销售价在400元左右,仅仅这一项收入就能成为全村350人脱贫奔康的有力支撑。

理念更新释放农村发展新活力

“路修好了,来我们村收货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了。县里指导我们申请了农业部的无公害产品标识,大家买东西时都觉得很放心。”村支书吕权认为,好货虽然不愁卖,但打造品牌对绿色农产品的推广更为关键,“到处都有野生木耳,椒子坪木耳好卖是因为品质好,如果把它的知名度提高到‘达杠苹果’那样,那我们把产品卖到成都甚至沿海都有可能。”

曾经走南闯北的村支书希望村里人人都树立品牌意识。为此,他先从观念上来引导,再从实践上带动。去年底,他委托专业公司为椒子坪野生黑木耳设计了全新的包装,又和大家合计出了装袋的品质数量标准,“土生土长”的山里货立即变身“高大上”,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村里人尝到甜头,都争先恐后的为自家产品做推广宣传。

“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时候,往往是依据不同的品牌加以区别的。农牧民生产者生产的关注核心如果仍然仅仅停留在农产品上,一但受到外地优质农产品的冲击,其特色就会逐渐弱化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因此我们在依托农牧业进行精准扶贫的时候,其定位已经精准到根据各地特色打造品牌上,具体到椒子坪村则是争取让这里的“珍品”、“礼品”,真正形成质量上乘的的品牌农产品。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肯定需要村民人人参与。”得妥乡相关负责人为记者详细解释了引导椒子坪村创建农特产品品牌的构想。

好的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新的理念势必催生新的方法,引领新的发展。

互联网+汇聚“五湖四海”新助力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点点鼠标就能把特色农产品卖到中国各地,想想都觉得非常方便。”从吕全的语气中,记者感到了他对互联网销售强烈的期盼。

由于是半高山村落,椒子坪目前还没有接入宽带光纤。但近两年来村民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移动互联网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各类农产品信息,也收到了一些消费者的回应。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没有真正能够销售的电商平台渠道,村里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产品仍然只能通过运送到集市现场交易或是客户上门购买等传统方式销售。“互联网+”在椒子坪村,更多的只是人们的憧憬。

然而在甘孜脱贫奔康大发展的浪潮之下,憧憬离现实的距离已经触手可及。

据了解,州商务局已计划今年在泸定等地组织实施系统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泸定得妥乡各村接入宽带互联网也在计划之中。

“《康巴商城》真的能帮我们在网上卖产品?太好了,这样干起活来大家心里更有底了。你们能卖多少,我们就能种多少!”当州内知名电商平台负责人表示出对产品的兴趣后,村民李群立即爽快的回应。

临别之时,村支部书记吕全的话语更是信心满满:“几年前这里连一条像样的硬化水泥路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农特产品。而现在,不仅路通了,电子商务平台都主动找到村里,3G网络也覆盖了全村,大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互联网+,我们农村人还有啥不敢想!”

记者手记:

精准扶贫还需善用“互联网+”

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目前我州面临的大任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何精准发力,扬长避短,创新思维,帮助农牧民“斩断穷根”,打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一公里?日益发达的互联网体系,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正让甘孜大地上的牧场村庄发生着深刻而深远的变化。善用互联网,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空间拓展到“网上”,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

“互联网+农牧业”让农牧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更高了;品牌、质量意识形成了;抱团发展的集体归属感更强烈了。这些都将汇集成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产业富民的强大向心力。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势必深刻影响重塑传统产业行业格局。当前,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并将其内化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助于把精准扶贫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为甘孜通过实施“六大战略”这一现实路径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jilinsh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8623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