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在德国报纸发文谈工业4.0 他都说了些什么?(下)

   2016-04-08 970
导读

因为CPS的存在,智能工厂的生产系统、产品、资源及处理过程都将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实时性,同时在资源、成本节约中更具优势。智能

 因为CPS的存在,智能工厂的生产系统、产品、资源及处理过程都将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实时性,同时在资源、成本节约中更具优势。智能工厂将按照重视可持续性的中心原则来设计,因此,服从性、灵活性、自适应性、学习能力、容错能力甚至风险管理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智能工厂设备的高级自动化,主要是由基于自动观察生产过程中CPS生产系统的灵活网络来实现的。通过可实时应对的灵活的生产系统,能够实现生产工程的彻底优化。同时,生产优势不仅仅是在特定生产条件下的一次性体现,还可以实现多家工厂、多个生产单元所形成的世界级网络的优化。
  相对于传统制造工业,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未来智能制造业是一种理想的生产系统,能够智能编辑产品特性、成本、物流管理、安全、信赖性、时间以及可持续性等要素,从而为各个顾客进行优化的产品制造。这样一种“自下而上”型的生产模式革命,不但能节约创新技术、成本与时间,还拥有培育新市场机会的网络容量。
  基于高性能软件的嵌入式系统与融合在数字网络中的专业用户接口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将诞生全新的系统功能性世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智能手机囊括许多应用和服务,已经远远超出设备本身通话功能。由于全新的划时代应用和服务的提供商将不断涌现,渐渐形成新的价值链,所以,CPS也将对现有业务与市场模式带来范式转变。汽车工业、能源经济,还有包括诸如工业4.0的生产技术的各个工业部门,将同步因这些新价值链发生巨变。
  给中国工业转型的启示
  工业4.0是德国从政府层面提出的战略,代表德国从国家层面对未来制造业走向和相关问题的战略布局和对策,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有很多相似之处,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一是制造业智能化、互联网化是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大趋势,要抓紧制定相应的层战略设计,重视话语权建设。为推进工业4.0计划的落实,德国资讯技术和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等三大协会共同建立了跨界研究小组“工业4.0平台”,以协调所有参与工业4.0战略计划的资源。这也是德国推进工业4.0的组织保障。充分重视释放市场潜力的战略设计,为了执行工业4.0战略,德国采用了“领先的供应商战略”与“领先的市场战略”的双重战略来释放市场潜力。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强调德国装备制造供应商要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不断提供世界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藉此成为工业4.0产品全球领先的开发商、生产商,重视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话语权建设。为了充分发挥德国的传统优势,德国在吸收美国提出的CPS概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工业4.0战略,其目的就是要争夺话语权,为德国的新技术与产品出口创造机会。
  德国的工业4.0战略,可以说是对于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和升级路径的决策,目标明确、战略务实、发展路径清晰,与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的两化深度融合的提法异曲同工。我国两化融合和两化深度融合概念虽然提出已久,但对战略设计、组织保障、推进路线等方面的认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两化深度融合的提法也还没有提升到争夺全球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话语权的高度来制定战略目标与执行路线。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向德国、美国学习,立足于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的现有优势,在深刻认识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规律与特性的基础上,推进我国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层战略规划,力争在全球新的技术与产业革命中建立自身的话语权。
  二是高度重视标准在工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标准的国际化建设。德国是一个重视标准的国家,并将标准放到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度上,认为标准尤其是关于安全、健康和环保等方面的标准,代表着掌控科技、掌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据德国标准化协会计算,1960-1996年间德国每年3.3%的GDP增长中,标准的贡献率占0.9%,仅次于资本投入。
  工业4.0认为,实现工业4.0目标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物联网、互联网、服务化的智能联接必然要求一个系统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它们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为了顺利实现向工业4.0的转化,德国工业4.0工作组把标准化排在为推进工业4.0需要在关键领域采取的8项行动的一个位,工业4.0工作组还同时建议在工业4.0平台下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处理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的问题。为此,2013年12月,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工业标准化路线图”。可以说,德国工业4.0中的标准化战略显示出“前导+研发”的鲜明模式特征,即在先进技术的研发同时,标准化同步甚至超前进行,以便为产业发展勾勒出整体框架。
为此,我们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中,不仅要重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而且还要实现标准的国际化,使得中国设立的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以夺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球制高点。
  三是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更应重视系统配套体系、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工业4.0强调系统、集成以及社会资源的再配置,是对整个制造业体系的发展的总体思考,而不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新技术发展的问题。
  在工业4.0的双重战略中,德国提出不仅要重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更高度强调如何使中小企业能够应用工业4.0的成果来解决“产、学、研、用”互相结合和促进的问题。德国工业4.0战略不仅有传统的大公司西门子、博世、库卡积极参与该计划,也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可以说,从技术发展、创新生态到社会融合,工业4.0特别注重“工业系统的整体跃迁”的实现路径与配套体系建设。我们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中,不但要重视大企业的龙头作用,还应充分吸收中小企业参与,以推动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同时,如何为工业提供综合的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如何开发和管理工业大数据、如何保证工业IT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这些课题都值得我们在实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时重点考虑。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应把推进工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置于抢占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制高点的高度加以推进,不仅应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工业大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的开发。
  中国版工业4.0战略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重点提到德国工业4.0战略。中德合作将会有更多契合点,获得新动力。中德关系也将在现有高水平的基础上,进入一个精确磨合和深度对接的新阶段。这被市场一致认为是中国正式提出加速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2014年10月,李总理访问德国,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了中德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转型契机,该领域合作有望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10月28日,我国同济大学与德国菲尼克斯电气历时1年共同建成了国内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未来该实验室将从概念走向工程实践,走向国内工程教育一个线,进一步推动我国工业4.0进程。
  11月,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在上海开幕,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开幕词中指出,就工业整体而言,要更加注重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推进信息技术的集成、综合应用和融合创新,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全面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由大变强。
  在工博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厂家向参会人员展示了各种工业4.0产业线的相关设备,体现出了工业4.0的两大特点:一是多批次小批量,定制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二是智能化。如果你想要一支黑色的铅笔,在网上下单,指令一个时间传到生产铅笔的机器上,不需要任何中间流程。这台机器同时能生产5种颜色的铅笔,但接到指令,它只“蹦”出黑色的来。
  附:习大大署名全文
  在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题为《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的署名文章。文章如下:
  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
  ——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署名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我很高兴在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再次来到德国。
  5年前,我曾经访问德国。那时,欧洲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之下,欧债问题初露端倪,唱衰欧洲之声甚嚣尘上。中国毫不迟疑选择同德国和欧洲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始终对欧元保持信心,一如既往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
  5年后的今天,欧债问题趋于缓解,欧元依然坚挺,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新进展。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锚”,正在引领欧洲加快复苏步伐。这些不仅证明了我们当初判断的正确性,更印证了两国互信之深和合作基础之牢。
  中德合作有着深厚而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
  ——中德合作是两大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国和德国分处亚欧大陆两端,是东西方两大文明杰出代表。两国数不尽的先贤哲人、深邃的思想哲理、丰富的文学艺术,是双方互学互鉴、交流合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中德合作是两个伟大民族的相互学习。尽管中德历史传统和发展轨迹不尽相同,但两个民族拥有很多共同的优良品质,比如勤恳耐劳、谦虚认真、踏实苦干、勇于创新。这为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亲相敬、取长补短提供了得天厚的条件。
 ——中德合作是两个经济奇迹创造者的携手并进。作为全球两大贸易国和两大经济体,中德两国发展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无论从产业发展水平、市场规模,还是从需求格局看,中德经济互补性十分突出,合作空间极其广阔。
  近年来,中德合作一直领跑中欧合作。每天往返于中国和欧盟之间的15亿美元商品中,近三分之一属于中德。每周,70多个航班连接着两国10多个城市。中欧之间已经开通的3条联运班列中,有2条通往德国的杜伊斯堡和汉堡。每年有超过100万游客来往于中德之间。两国不仅已经成为对方国家在各自地区的大贸易伙伴,更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重要目的地。迄今有82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安家落户,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站稳脚跟。政府磋商、战略对话、法治国家对话等两国政府的6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运行顺畅,为中德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维护世界和平、地区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两国也日益紧密地开展沟通和合作。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中国决心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深化改革,抓住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其中,重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将深化各方面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积极推行能源转型,并引领欧洲整固财政,实施结构改革,大力落实“欧洲2020”战略提出的举措,推进欧洲一体化。中德合作将会有更多契合点,获得新动力。中德关系也将在现有高水平基础上,进入一个精确磨合和深度对接的新阶段。
  中德合作的根本在于服务各自国内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德合作的未来仍然在于能否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中国市场和德国技术的结合,无疑将极大促进中欧经济社会发展,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诸多实惠。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的联手,将为中欧乃至世界经济创造巨大增长空间。
  作为亚洲和欧洲主要的经济实体,中德经济加强融合,将意味着亚欧两大增长极的强强联手。这将极大促进亚欧大市场的形成,带动整个亚欧大陆的增长,并对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同德国加强合作,将有利于世界多极化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友谊建立在尊重、信任、包容基础上,国家交往亦是如此。当前,全面深化中德关系,缺的不是利益契合和共同目标,而是勇气、胸襟、视野。
  让我们理解和尊重对方人民选择的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让我们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以更加创新和开放的思维,赋予中德合作更多战略内涵。让我们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分歧,以更加宏观和长远的眼光为两国关系发展谋划蓝图。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国际机制和规则的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公正合理、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社会共同需求。
  只有这样,中德合作的车轮才会越转越快、越转越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sipi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8544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