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村金融”行得通吗?

   2016-04-07 530
导读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蚂蚁金服宣布启动千县万亿计划,首家试点落户浙江省安吉县。该计划提出,未来3至5年时间里,在全国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蚂蚁金服宣布启动“千县万亿”计划,家试点落户浙江省安吉县。该计划提出,未来3至5年时间里,在全国1000个县助推和完善“互联网+”商业、公共服务和创业金融的平台。通过蚂蚁金服的大数据、技术能力和各地基层政府大数据相结合,撬动万亿社会信贷资源共同参与县域升级,助推城乡均衡发展。“千县万亿”计划不禁让人想起阿里巴巴集团2014年末启动的“千县万村”计划,同样是提出未来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一个覆盖1000个县、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从“千县万村”到“千县万亿”,是阿里巴巴集团从布局农村电商到实施“互联网+农村金融”战略的延续。再看另外一家电商巨头——京东集团。其旗下的京东金融在2015年启动了3F战略,把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行情000061,买入进城以及农村金融三个“F”打造成为一个以线下渠道为依托、消费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的组合体。京东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农村金融战略区别是鲜明的,但其共性是明确的,即将电商的增值收益模式牢牢地锁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阿里巴巴集团动辄就是跟各盛市、县签署大的框架协议,并且携带各色理财“宝宝”们瓜分市场蛋糕。而京东集团一定是借助其渠道之威,每个推广员都成为一个“背包银行”,走镇下村,依仗强大的“地面部队”进行渗透。

  上述两大电商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是“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然而,这样的模式对于广大的农村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都乐意和这些电商搞战略合作?电商背景的阿里巴巴和京东做农村金融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对县域金融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打破垄断后是形成新的垄断还是“民主”的各自为阵?

  众所周知,“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同时伴随着举国上下“双创”活动的开展。地方政府面临传统经济主体发展受阻的情形,为了能够保证足够的经济活跃度,顺理成章地借助“互联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此举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各种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村大量常住人口是“一老一斜,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消费激活农村经济活跃度显然是很难成行的。

  国家提出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对供给侧缺乏驱动力的直接影响,一味地推动金融业务的落地,无外乎就是推出大量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农村资产的增值空间从何而来?当传统的商品交易不赚钱,传统的生产不赚钱,技术创新又跟不上需求的时候,无论是电商还是传统的商业机构,都是以利益大化为导向,金融业务变成大家都去追逐的目标。不知在这种情形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会不会获得明显提升呢?

  对于农村金融,尤其是熟知县域金融环境的人都很清楚,在一般情况下,当地的农信社或者农商行在县域的金融规模占有比例都会在40%左右,这种情况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就农村金融服务而言,农信系统已经扎根农村地区60年以上,当地潜在客户需求已经挖得很深,各地区农村金融格局基本较为稳定。笔者调研县域农村金融情况多年,农信系统的客户经理是很接地气的,并且与服务对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说到农村贷款难并不是单一农信系统的问题,在这个金融基窜薄弱的农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很多问题不是贷款难,而是缺少真实有效的需求。农信系统的存贷比普遍而言都还有较大的空间,这也不是“互联网+”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相反,政府支持电商在县域发展金融业务,两个“阵营”的监管标准不同,运营体系不同,势必形成竞争。而这种竞争所带来的并不是经济的增量,更多的是从“左口袋”装进了“右口袋”。

  笔者认为,金融的本质含义在农村需要重新定义,它既不是被借用泛滥的“普惠金融”概念,也不是“互联网+”的一种电商增值,而是在农村及农业良性发展基础上的多样性金融形式总和。笔者无意抨击普惠金融,但是很多商业机构,尤其是部分互联网机构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做着商业利益大化的交易。一直以来,笔者强调不能就农村说农村,就金融说金融,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有着本质的差异,不能期望把城市金融的一套路数直接搬到农村,这必然会失败。更不能把“互联网+”当成“万能钥匙”,似乎“金融机构不和互联网加一下,就要被淘汰了”。

  相反,农村金融缺乏的不是形式,不是平台,缺乏的是内容。什么内容?其实就是能够让中国农村和农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内容,做这些内容的人怎么能赚到钱,怎么能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这才是农村金融的使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jilinsh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7864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