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主办,三好网承办的“2016互联网+个性化教育论坛”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先生指出我国高考招生制度存在三个重要的遗憾,并提出“互联网+”加的是思维模式,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按需索取的服务。
高考招生制度存在三大缺憾
《2020年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革的要任务是人才模式的改革,第二个任务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两项改革推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戴家干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着三个重要的遗憾。
一个,制度层面上存在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没考上清华是失败,没考上重点是失败,没考上211是失败,没考上985是失败,没考上一本、二本、三本是失败,如果这些都是失败,对每个人都是不成功的基础上,我们的制度是好还是坏?”
第二,一把尺子衡量人。“应该是多把尺子、多批人才。我们这把尺子仅仅只靠考试,不管对城镇孩子、农村孩子都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缺憾。”
第三,教育行业大数据被浪费。“人家说21世纪人才值钱,我说数据值钱。我们教育大的缺憾就是数据的浪费。试想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次考试,海量的考试数据被浪费。背后的数据能说明这个孩子的潜能,这个孩子的胜任力、思维模式等等。恰恰大量的数据不存在了,孩子的潜能没有充分地被挖掘。”
“互联网+”加的是思维模式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遍地开花,如何利用互联网是传统行业考虑的头等大事。在教育行业,“互联网+”是什么概念呢?
戴家干表示,“互联网+”不仅仅是加技术手段,更主要是加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它是360度的服务,24小时的在线,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平台。
“有人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谈到了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实际上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按需索取这样变革的思想。”戴家干说,互联网时代要加的先是观念。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好,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科技水平,提供按需索取,为学生成才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