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医疗风起云涌的新时代,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如何作为、主动与否、成效怎样,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和高度重视。面对全国13亿、全省9800万人的健康需求,面对每年全国70亿、全省6亿多人次的看病就医流,面对海量的健康服务信息资源,面对医疗卫生事业管理急需由粗放到精细的科学转变,任何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医疗轻慢怠惰的态度都是要不得的。
“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内在逻辑
互联网医疗不是移动设备和医疗服务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医疗进行深度融合的思维变革,让就医模式由以医生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引领医疗服务转型升级和业态再造。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医疗领域至少将发生三种转变:一是公众层面,将由被动治疗变成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二是医院层面,将由注重收治病人数量变成注重诊疗的质量;三是治疗过程,将从短期治疗好转痊愈延伸为日常的预防康复与保健。这才是“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内在逻辑。
三医联动、医药分开、分级诊疗,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十三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互联网医疗就是秉持开放的态度和共享的理念,由政府主导和推动,作出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医疗服务机制创新和资源下沉的重要技术手段,为建立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和解决看病难问题提供强大推动力。
从互联网医疗来看“健康中国”建设,在线挂号预约、在线支付、双向转诊、远程医疗、个性化健康管理等等,都将逐步从愿景变成现实,真正实现利用信息改善健康,实现更好的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更好的就医体验、更好的医患关系以及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对每个人的生命全周期给予好的健康保障。
“互联网+健康医疗”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刚刚踏上“互联网+”的探索旅程,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工作任重而道远。
先,我们亟需更新理念,解决认识问题。尽管我省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医院信息化发展快,但是闭门建设、自成一统、架构落后,船大调头难。建设之初就没想到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系统集成、信息共享,急需要提升高度。
其次,卫生信息化还缺乏层设计、全局统领。互联网医疗的融合发展,需要全局观的互联网平台和综合信息平台的支撑。尽管我省按照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在浪潮“健康云”上搭建起了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但是由于目前各信息系统处于离散状态,医院信息化是“孤岛”、各地信息化是“烟囱”,导致平台数据不完整、支离破碎,“健康云”空间利用不充分、资源浪费,形不成开放共享、实时更新的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健康信息业务协同、“三医”精准管理和跨区域跨部门业务协同无从谈起。
第三,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标准制定滞后、投入不足、人才缺乏,行业技术团队聚合不力,也是影响我省卫生信息化整体实力提升和互联网医疗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
履职尽责,推进互联网医疗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我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推进互联网医疗深度融合发展,既要有火烧眉毛的紧迫感,更要有积跬步至千里的责任担当。作为技术支撑保障部门的信息中心,更加责无旁贷,更加需要发挥好信息化参谋助手及具体实施者的作用,履职尽责,创新性地做好服务“健康山东”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是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拿出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勇气,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积极作为,锲而不舍地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互联网医疗真正成为我省卫生计生领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集中反映。
二是树立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意识。无论信息化建设还是“互联网+”,意识是前提,机制是保障,应用是关键。要努力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支持微信、支付宝、银联、社保卡等多渠道接入的“互联网+”预约挂号平台建设、统一支付平台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省级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包括远程诊疗、医保支付、商保直赔、线上线下医药配送在内的全流程互联网医疗服务,给公众看病就医带来更加方便快捷的新体验。
三是突出“融合”的意识。政府部门要努力扮演好设计师的角色,在省级层面做好卫生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层设计,打破离散应用和信息壁垒,实现“健康云”资源的优化、集约,健康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加快构建基于我省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于一体、交换共享、实时更新的区域人口健康综合信息平台,促进“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让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进入发展“快车道”,让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上下联动、“三医”协同早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