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捷双方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国际、地区、双边问题中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要“支持两国企业共建工业和科技园区,培育经贸发展新增长点。要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中国制造2025’同‘捷克工业4.0’有效对接。”中国连续多年是捷克在欧盟外一个大贸易伙伴,捷克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为110亿美元。随着两国间高层互动的展开,双方在金融、航空、机械、环保等领域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中国银行入驻捷克,北京至布拉格直航开通,华信能源有限公司、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投资捷克等,是近年来中捷成功合作的典型案例。捷克对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很高的积极性。2015年,双方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奠定了良好基础。捷克是中东欧16国中批签署此类合作文件的国家之一。
中捷双边贸易合作历程及重大事件回顾: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一个个双边贸易合同,双边贸易基本平衡,中国向捷克斯洛伐克主要出口原材料,进口卡车与机器修理工具。
-1984年7月,中捷两国成立经济、技术、贸易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签订为期十年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85年8月,签署了捷克向中国提供两套五十万千瓦发电机组合同,1994年正式投产。1988年签署关于长期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基本方向的协定。1989年中捷两国贸易额达9.1亿美元(11.448亿克郎),创历史高水平。在此期间,中捷两国贸易总额总体上升,中国出口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商品中原材料和食品减少,日用消费品逐渐增加。在1987年至1989年期间,中国向捷克斯洛伐克出口了海船三艘,与此同时科技合作得到稳步发展,合作项目逐渐增加。
-2002年和2003 年,中捷双边贸易总额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快速递增。2003年中捷进出口总额为15.7亿美元。
-2004年中捷签署经济合作协定后,贸易额升至近18亿美元。
-2005年中捷贸易总额达20.39亿美元,创历史高纪录。捷克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成为捷克继欧盟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9年,中国对捷克出口的商品主要类别有:船舶和浮动结构体、皮革制品、旅行箱包、机械器具及零件等;中国对捷克进口的商品主要类别有: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光学照相医疗设备、有机化学品、玻璃及其制品等。近几年,随着中捷经贸往来的迅速发展,双方投资也日益增多。
-2010年,中捷进出口总额为88.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7%。其中中方出口总额71.2亿美元,同比增长41.7%,进口总额17.2亿美元,同比增长52.3%。中国在捷克直接投资额达95.6万美元,主要投资项目是中国华为、中兴、长虹等企业在捷投资建立分公司。2010年12月,捷克PPF集团下属捷信集团在天津为消费者提供小额信贷,成为中国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
-2013年,中捷双边贸易额94.5亿美元,同比增长8.3%,其中中方出口68.4亿美元,同比增长8.1%,进口26.1亿美元,同比增长8.6%。2014年,双边贸易额109.8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中方出口79.9亿美元,同比增长16.9%,进口29.9亿美元,同比增长14.2%。
-2014年10月,中捷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与捷克共和国工业和贸易部关于民用核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促进中捷企业双向投资银行间合作协议》。
-2015年11月,捷克与中国签署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府间合作谅解备忘录,2015年中捷双边贸易额达110亿美元。
-2016年3月30日,中捷双方总计签署了60亿欧元以上的项目,涉及领域涵盖了金融、基础设施、核电、风电及航空、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