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016-03-31 1210
导读

今年1月,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

今年1月,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

教育部这次发文的重点,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与途径,这在“互联网+”时代很有必要。如果再用传统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很难起到好的效果。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以灌输、说教等方式为主,包括在教材中编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与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国情教育,在课外举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也许可以说出一些与爱国有关的知识,但对于究竟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概念却很模糊。比如,有的学生可以大谈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大道理,但对自己的言行却不负责任,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网上发言讨论有关国家、民族的话题时,不遵守互联网规则,时常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辱骂,甚至人肉搜索。这些行为已经涉嫌触犯法律,其做法根本不是爱国,而是打着“爱国”的旗号伤害他人。

再比如,对于爱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于是许多学生理解为,只要对国内某一事物提出批评意见,就不是爱国。进一步延伸到学校,只要对校内事务提出批评,就是不爱校、不爱国。这是对爱国主义的误读,是以“爱国”名义反对质疑和批评,掩盖问题与矛盾,对国家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不利。

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在课堂上,要实行交互、探讨式教学,让学生学会立思考,理性表达,深入理解什么是爱国、如何表达爱国。与此同时,在课外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另外,还需要改革学校的治理模式,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创新学校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公正,让学生从教育发展、学校办学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精神是需要耳濡目染的,不公平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很可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反作用。

校园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当然不只是横幅、标语、人文景观、各种仪式,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他们会珍惜这些权利和尊严,也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6086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