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一个财经主办的主题为“智能制造:让互联网‘务实’”的电视辩论会上,他的描述引发了主持人、一个财经CEO周健工的联想:不久前,后者与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话时,王传福说,比亚迪好的工厂实现了工业3.5。
两家中国为领先的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制造实践,并不代表中国的制造业现状,李东生也坦陈,大量的工厂还处于工业2.0阶段。
从工业2.0到3.5,再到4.0,中国制造还有多少路要走?
定义智能制造
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时间,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不同国家或不同市场,其智能制造的水平和面临的挑战也不一样,“中国(谈‘中国制造2025’)是既要进行制造过程的提升,也要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变;德国的工业4.0更擅长于制造过程与制造技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则是对商业模式的转换着力更多。”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贺东东分析说。
除此之外,法国达索系统总裁兼CEO伯纳德·查尔斯(BernardCharles)也对法国和日本的智能制造进行了深度观察,他的结论是,法国的制造业更关注设计,而日本,则将焦点对准了制造业的可持续性。
不过,尽管焦点不同,不同国家的智能制造背后可遵循的都是一个系统,在查尔斯看来,这个系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包括开放式创新,系统的连接性与数据化,以及新的流程等等。
贺东东更愿意从整个制造业的逻辑上来讨论这个系统,智能制造包括智能产品、智能平台、智能使用。其中智能平台由联网的机器组成,这些机器不断产生大数据,能够进行智能决策,在制造技术上,也发生了变化,类似增材制造这样的新型制造技术被引入。更有意思的是,通过嵌入式系统来定义产品,每一个产品都可能变成小型的智能机器人,既成为智能制造的终端产品,也成为智能平台的信息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