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动力量变成了拖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透露,2015年,中国装备工业次低于工业平均增速。
从2009年开始成为规模一个之后,中国装备制造业一直持续增长,现在基本占到全球33%。中国装备制造业能否继续“往上走”?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借鉴工业4.0,实现转型升级?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德国工业4.0在中国的创新与应用”课题组召集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石勇:业界需要工业4.0示范企业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
从2009年开始中国装备制造业成为世界规模一个以后,持续地增长,现在基本占到全球33%,这个是否已到?上世纪20年代美国装备制造业曾经达到全球52%的高度。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美国搞制造业回归,整个装备制造业已经从单极向多极发展,感觉未来一个地区能够达到全球50%多的份额可能会有困难。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会不会再往上走?从现在的增速和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看,我觉得可能还是有希望的,但不一定能达到50%多这个高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研究发现,人均GDP8000美元以后,钢铁、水泥等建材产品会出现性过剩。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拉动力量,一般在发达国家还会有1—2倍在增长,当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次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装备制造业强调的是结构过剩,不是性过剩,装备制造业更多可能要面临产业结构升级。
现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出现分化趋势。
一是结构分化。传统低端的产品、投资类相关产品,如工业机械、机床等等,下降速度非常快。而民生类,如医疗器械、环保、智能产业增长得非常快。但这一块规模比较小,尚未形成新的动力,所以暂时看不出制造业大盘往上快速拉动。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渐增大,慢慢会看到制造业增速的提升作用。
二是地区分化。江浙沿海一带要好于内地和东北地区,这跟江浙地区作为隐形冠军,长期发展中间企业有关。江苏除了徐工,很少有特别大型的装备企业,但是它们在基础技术、基础制造这一块做得非常扎实,所以在这一轮调整过程中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于内地和东北地区。
谈到借鉴工业4.0,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我有几点建议。
一、确实是要智能转型。但怎么转?我的感觉是“上热下冷”,政府热情高,企业反应冷。不是企业不想干,而是不知道怎么干。工业4.0到底是什么样?没有模范工厂。所以需要工业4.0案例和示范企业。
我国整个制造业水平比较低。有专门做智能化建设的公司反映,能够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车间建设的企业仅有一两成,八九成企业,甚至有的传统产业还在用手工,基础的数字化建设都没有,如何向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转型?回看日本、台湾地区,他们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当人均GDP达8000到10000美元时,都实施过自动化运动,为其智能化转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补这一课。
二、关于工业强基。装备制造业以前一直提“整机带动零部件发展”,整机发展起来了,零部件没有发展,造成“大而不强”。日本以前走的也是“整机带动零部件”,上世纪60年代,发现此路不通,就开始大力支持基础技术和基础零部件,至今还每年拿出200多个项目支持基础技术,其中50个是铸造技术。现在国家专门提出了工业强基工程,从基础做起。
三、要大力发展专用装备。现在很多装备都是通用型的,专用装备、专用工装现在研究得还很少。实际上这一块的需求很大。专用装备必须跟用户结合起来,了解用户的工艺特点。机床企业本来就没有规模化的概念,国外的同类企业到一二百亿元就是很大的企业了,不像工程机械、汽车产业,不可能出现千亿级别。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我国现在机械工业产值两万亿元是专用装备,四万亿元是通用装备,这个还应该调整,只有有所提升,未来才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变大变强。
从2009年开始成为规模一个之后,中国装备制造业一直持续增长,现在基本占到全球33%。中国装备制造业能否继续“往上走”?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借鉴工业4.0,实现转型升级?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德国工业4.0在中国的创新与应用”课题组召集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石勇:业界需要工业4.0示范企业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
从2009年开始中国装备制造业成为世界规模一个以后,持续地增长,现在基本占到全球33%,这个是否已到?上世纪20年代美国装备制造业曾经达到全球52%的高度。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美国搞制造业回归,整个装备制造业已经从单极向多极发展,感觉未来一个地区能够达到全球50%多的份额可能会有困难。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会不会再往上走?从现在的增速和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看,我觉得可能还是有希望的,但不一定能达到50%多这个高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研究发现,人均GDP8000美元以后,钢铁、水泥等建材产品会出现性过剩。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拉动力量,一般在发达国家还会有1—2倍在增长,当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次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装备制造业强调的是结构过剩,不是性过剩,装备制造业更多可能要面临产业结构升级。
现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出现分化趋势。
一是结构分化。传统低端的产品、投资类相关产品,如工业机械、机床等等,下降速度非常快。而民生类,如医疗器械、环保、智能产业增长得非常快。但这一块规模比较小,尚未形成新的动力,所以暂时看不出制造业大盘往上快速拉动。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渐增大,慢慢会看到制造业增速的提升作用。
二是地区分化。江浙沿海一带要好于内地和东北地区,这跟江浙地区作为隐形冠军,长期发展中间企业有关。江苏除了徐工,很少有特别大型的装备企业,但是它们在基础技术、基础制造这一块做得非常扎实,所以在这一轮调整过程中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于内地和东北地区。
谈到借鉴工业4.0,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我有几点建议。
一、确实是要智能转型。但怎么转?我的感觉是“上热下冷”,政府热情高,企业反应冷。不是企业不想干,而是不知道怎么干。工业4.0到底是什么样?没有模范工厂。所以需要工业4.0案例和示范企业。
我国整个制造业水平比较低。有专门做智能化建设的公司反映,能够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车间建设的企业仅有一两成,八九成企业,甚至有的传统产业还在用手工,基础的数字化建设都没有,如何向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转型?回看日本、台湾地区,他们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当人均GDP达8000到10000美元时,都实施过自动化运动,为其智能化转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补这一课。
二、关于工业强基。装备制造业以前一直提“整机带动零部件发展”,整机发展起来了,零部件没有发展,造成“大而不强”。日本以前走的也是“整机带动零部件”,上世纪60年代,发现此路不通,就开始大力支持基础技术和基础零部件,至今还每年拿出200多个项目支持基础技术,其中50个是铸造技术。现在国家专门提出了工业强基工程,从基础做起。
三、要大力发展专用装备。现在很多装备都是通用型的,专用装备、专用工装现在研究得还很少。实际上这一块的需求很大。专用装备必须跟用户结合起来,了解用户的工艺特点。机床企业本来就没有规模化的概念,国外的同类企业到一二百亿元就是很大的企业了,不像工程机械、汽车产业,不可能出现千亿级别。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我国现在机械工业产值两万亿元是专用装备,四万亿元是通用装备,这个还应该调整,只有有所提升,未来才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变大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