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当知识产权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2016-03-24 790
导读

资本寒冬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创投圈的一句口头禅。然而,最近,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权大师、知识产权新锐媒体IPRdaily却接连传来融资消

 “资本寒冬”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创投圈的一句口头禅。然而,近,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权大师、知识产权新锐媒体IPRdaily却接连传来融资消息,一个宣布要打磨核心产品并将版图扩张到更多城市,另一个则表示要拓展业务拼图,并招兵买马。
 
这两家创业公司都属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那么,“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业缘何能够冲破“资本寒冬”的阴霾?
 
从创投圈来看,行业面临“资本寒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更加理性,更愿意选择优质的项目。IPRdaily创始人周鹏表示,近年国内涌现了一大批所谓“互联网+”创业公司,产品故事讲得都很动听,营销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唯缺少可以预见的营利模式。投资人冷静下来,是不会投资这样的创业公司的。
 
在各方利好的情况下,知识产权服务业蓬勃发展。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春天已经到来。近年来,无论是《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还是《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都对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包括知识产权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而近,知识产权服务业次被纳入高技术服务企业。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许春明认为,这不仅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而且有助于知识产权服务更好地支撑“双创”和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达到3.6万家,知识产权服务业年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权大师CEO晁阳飞表示,知识产权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重要支撑,而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也会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在政策利好、知识产权法制环境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舞台越来越大。而在很多投资人看来,这个行业是一个有长远价值的行业。投资人希望寻找更多有价值的领域,而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把价值挖掘出来。从获得融资的企业自身来看,直击行业痛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壁垒是顺利融资的关键。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存在价格不统一、业务分散难整合、质量不齐、服务效率不高、流程复杂繁琐、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权大师的“互联网+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则通过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打破服务需求方和提供方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价格透明。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规模化效应降低服务成本并扩大知识产权的覆盖面。
 
尽管可乘政策利好、市场利好的东风,又遇到“互联网+”这一良药,但这些并非万能,融资只是开始,提供优质的服务、打造核心产品才是关键。一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厮杀也许才刚刚开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4899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