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工业4.0”:走向“中国智造”的强劲驱动力

   2016-03-23 1070
导读

中国是概念盛行的环境,需要理清的是在我国工业4.0是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互联网+制造是德国版的工业4.0,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是概念盛行的环境,需要理清的是在我国工业4.0是“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互联网+制造”是德国版的工业4.0,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从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和第三产业的起跑上可以看到,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远远胜于硅谷,未来很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工业4.0的风口,投资要在熟悉的产业进行垂直投资,少量广投,未来是知识型社会,要投资人的价值。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其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已经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正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新引擎。
  响应总理号召,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全国各大智库中率先出版“互联网”智库系列图书,本文摘选自全国部详解“互联网+”理论框架的实践著作——《互联网+:跨界与融合》(www.100ec.cn/detail--6249575.html)。据目前全国新华书店、机场中信书店,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淘宝、微店、拍拍各大O2O渠道全线热销中,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细读今年的政府报告可以发现,互联网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概念都直接受益于“互联网+”行动计划。但这其中,先得到政策助力的,还是工业互联网化。
  眼下,工信部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3月9日在访谈时表示,目前全球正在进行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轮革命的工具是互联网,“互联网+工业”就是“工业4.0”。
  提起“德国制造”,人们就会想到大众、奔驰、宝马、西门子、博世、拜耳、巴斯夫这些称雄全球的著名品牌。德国制造,已然成为“舒适、优质、高端”的代名词。德国著名的管理学思想家,“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曾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而德国早已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制造业,在数字化的大潮中再次站上潮头。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正联手推动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工业4.0”项目被确定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反观“中国制造”,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却逃不过“廉价”、“低端”甚至“劣质”、“山寨”等标签。这些标签,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切肤之痛。对标德国制造,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中国制造又该向德国制造学什么?除了品质管理、技术创新和精益生产,对中国企业而言,当下重要的,是追赶工业4.0时代的脚步,实现“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目前,“中国工业版4.0”规划正待国务院审批。事实上,在两会召开前,工信部就提出将支撑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工厂、智能设备和智能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支撑1000家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高带宽专线服务,新增智能机器终端1000万个,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业4.0”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提出,工业4.0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它将工业发展分为4个阶段。包括蒸汽机时代的工业1.0,电力时代的工业2.0,自动化时代的工业3.0。工业4.0指将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的融合,构建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将封闭的生产工厂转变为一个开放的、智能的生产空间。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4.0较大的进步在于利用互联网激活了传统工业过程,使工厂设备“能说话、能思考”,同时实现三大功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较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将流通成本降到较低。从长期来看,工业4.0时代,对于智能工厂的投入将远超过一般工业,但项目盈利能力也将显著提高,并且资本投入越大、斜率越陡峭,即投资的边际回报率越高。
    
    我国要借鉴德国工业4.0经验,把握创新2.0时代趋势,在创新2.0指导下实行颠覆性创新,变“全球制造大国”为“全球智造强国”。我们可以看到工业1.0-3.0阶段创新所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创新1.0模式,而工业4.0是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实现了服务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4.0的开放创新。工业4.0的创新不再仅仅限于工厂的边界以内,创新触角延伸到用户端,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产业链分工将重组,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工业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
  工业4.0的协同创新。在虚拟、移动技术支撑下,企业生产环境和方式会有巨大改变,员工将拥有高度的管理自主权,也有利于更多不同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的人参与,这种协同的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推动更多的创新。同时也有利于工业产业链不同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
  工业4.0的用户创新。CPS可以联系到所有参与的人员、物体和系统,利于让实际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与服务反馈过程中来,有助于实现产品个性化产品定制。用户可以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工业4.0的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用户创新注重用户的价值,关注个性化需求产品的设计,推动了工业创新从生产范式到服务范式的转变。德国正是想通过工业4.0的创新确保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争夺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话语权,这对我国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工业4.0的出现引发了巨大的变化,其将ICT和生产制造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了制造业;工业4.0通过物联网(IoT)技术,改变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工业4.0也在能源、车联网、物流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人类对于存在的认知。
  工业4.0的推进,会逐步将先进的IT、CT技术应用到制造的核心领域,这需要ICT厂商和传统制造厂商紧密结合,建立广泛的合作,联合创新,并率先在部分行业构建样板,树立典范,形成示范效应。示范效应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同时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保守的企业有可能会被迅速淘汰。另外,标准化对工业4.0至关重要。这方面国家和国际组织需要发挥作用,推动跨国、跨产业的合作,在Connectivity、设备IP化和移动化、数据共享和安全机制等几个方面深入讨论。
    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都会应用到工业4.0当中,但是工业4.0并非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其根本的驱动力是解决当前行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行业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聚焦智能工厂和智能工程机械
  面向工业4.0的解决方案中,智能工厂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其通过采用网络化的分布式生产设施,组合成智能化生产系统,实现智能化生产过程。在智能工厂中,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为了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需要考虑对现有工厂的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网络打破生产网络和办公网络之间的屏障。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设备和网络开放带来的安全风险,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障。同时,为了实现智能制造,设备和生产过程产生的大量数据也要有效地加以利用,以构建先进的制造云平台,提供生产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优化生产流程,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
  目前工程机械正面临着向服务转型的巨大机遇。据统计,目前欧美发达市场上,工厂机械的服务销售占比高达70%,而以中国为的亚太区域,工程机械的服务销售占比只有30%,估计到2016年,中国工程机械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美元。
  工业4.0的本质是“互联工厂”,借此打通整个价值产业链,以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实现机器人、生产线、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智能化联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sipi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4348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