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末,蛟河市工业经济创出历史新高:全口径工业完成76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45.7亿元,工业第二产业比重比“九五”期末提高6.6个百分点。这一组数字对于几年前曾滑入工业低谷的蛟河来说,是个飞越;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蛟河将全力打造工业蛟河。
“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不抓项目就是失职”。蛟河市委、市政府严格奉行着这一理念,通过大手笔包装项目、大动作吸引项目,来孵化工业的生命源。
几年前的长白山葡萄酒厂,是一家国有企业,曾一度濒临破产。蛟河市对企业进行改制,重新包装酒类开发项目。通过亲情招商,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张传海回到家乡,投资1.2亿元收购这家企业,建起了长白山酒业集团公司。新机制、新科技的注入,使老企业再次焕发了活力。这家企业酿造的野山冰葡萄酒,在青岛国际甜酒评比中获国际高奖,2005年9月又荣获“中国名牌”殊荣,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年销售收入达2896万元,实现税金269万元。2004年,这家企业依托亚洲大橡木桶酒窑和红酒文化,设立了工业游项目,为蛟河旅游经济注入新亮点。
几年来,蛟河市通过开展招商月、赴韩招商周活动,及举办四届中国蛟河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强力推介引进项目。“十五”期间,蛟河共引进生产加工型项目976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0个。
有了项目,还要有落地环境和承接资本的载体。几年来,蛟河市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超前谋划建设了天岗石材产业经济开发区、蛟河新区、奶子山产业接续园区,将项目在“三区”分类摆放,使项目集群。
如今走进蛟河天岗石材产业经济开发区,就如同走进了石材走廊,138家石材加工企业,整齐地分布在302国道两侧。这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全国第四大石材加工基地。
拥有9平方公里土地的蛟河新区,是蛟河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工业项目集聚区和经济发展隆起带。新区内规划出了五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实现高标准的“五通一平”。截至2005年末,蛟河新区已有18个大型企业落户,其中投资亿元以上企业2户。
蛟河市变废为宝,2004年将国家认定为采煤沉陷区的奶子山街,改造成产业接续园区,摆放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全面承接蛟河新区外溢项目。龙鑫食品、燕大耐磨钢铸造和江宇碳素制品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落户该区。
“对待企业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去扶助,让它茁壮成长”。蛟河市委书记王志厚如是说。扶持规模企业晋档升级、技能改造,是蛟河市几届领导班子共同关注的大事。他们一方面降低项目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从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进行支持,扶上马送全程。
“大事”由“小”做起。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进行设备安装时,正值2004年春节,企业老总和职工们都不能回家过年。为此,市领导多次带着慰问品,到厂里看望他们,还现场办公及时排解建设中的难题。这些举动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一年下来,该企业生产的1000吨香兰素十分畅销,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美国纷纷订购。2005年企业决定进行技能改造,但碍于5000万的资金和土地不足问题,迟迟没有行动。市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争取财政担保贷款1000万,还争取了技改贴息资金。同时帮助企业征地。改造后的企业,当年达产2000吨,产值1.78亿元,实现税金300万。企业主动出资50万元,赞助蛟河市第四届红叶旅游节。(闫震)
“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不抓项目就是失职”。蛟河市委、市政府严格奉行着这一理念,通过大手笔包装项目、大动作吸引项目,来孵化工业的生命源。
几年前的长白山葡萄酒厂,是一家国有企业,曾一度濒临破产。蛟河市对企业进行改制,重新包装酒类开发项目。通过亲情招商,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张传海回到家乡,投资1.2亿元收购这家企业,建起了长白山酒业集团公司。新机制、新科技的注入,使老企业再次焕发了活力。这家企业酿造的野山冰葡萄酒,在青岛国际甜酒评比中获国际高奖,2005年9月又荣获“中国名牌”殊荣,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年销售收入达2896万元,实现税金269万元。2004年,这家企业依托亚洲大橡木桶酒窑和红酒文化,设立了工业游项目,为蛟河旅游经济注入新亮点。
几年来,蛟河市通过开展招商月、赴韩招商周活动,及举办四届中国蛟河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强力推介引进项目。“十五”期间,蛟河共引进生产加工型项目976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0个。
有了项目,还要有落地环境和承接资本的载体。几年来,蛟河市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超前谋划建设了天岗石材产业经济开发区、蛟河新区、奶子山产业接续园区,将项目在“三区”分类摆放,使项目集群。
如今走进蛟河天岗石材产业经济开发区,就如同走进了石材走廊,138家石材加工企业,整齐地分布在302国道两侧。这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全国第四大石材加工基地。
拥有9平方公里土地的蛟河新区,是蛟河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工业项目集聚区和经济发展隆起带。新区内规划出了五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实现高标准的“五通一平”。截至2005年末,蛟河新区已有18个大型企业落户,其中投资亿元以上企业2户。
蛟河市变废为宝,2004年将国家认定为采煤沉陷区的奶子山街,改造成产业接续园区,摆放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全面承接蛟河新区外溢项目。龙鑫食品、燕大耐磨钢铸造和江宇碳素制品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落户该区。
“对待企业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去扶助,让它茁壮成长”。蛟河市委书记王志厚如是说。扶持规模企业晋档升级、技能改造,是蛟河市几届领导班子共同关注的大事。他们一方面降低项目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从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进行支持,扶上马送全程。
“大事”由“小”做起。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进行设备安装时,正值2004年春节,企业老总和职工们都不能回家过年。为此,市领导多次带着慰问品,到厂里看望他们,还现场办公及时排解建设中的难题。这些举动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一年下来,该企业生产的1000吨香兰素十分畅销,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美国纷纷订购。2005年企业决定进行技能改造,但碍于5000万的资金和土地不足问题,迟迟没有行动。市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争取财政担保贷款1000万,还争取了技改贴息资金。同时帮助企业征地。改造后的企业,当年达产2000吨,产值1.78亿元,实现税金300万。企业主动出资50万元,赞助蛟河市第四届红叶旅游节。(闫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