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制订办法填补互联网医疗监管真空

   2017-05-31 1760
导读

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一系列以往存在的瓶颈问题在互联网诊疗领域,涉及人的健

 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一系列以往存在的瓶颈问题

在互联网诊疗领域,涉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强调依法依规保证质量和安全,这是不能突破的底线

日前,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出《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引发舆论热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一系列以往存在的瓶颈问题,如预约诊疗、网上挂号、信息推送指引和大数据等。接下来,我国将对互联网诊疗服务实行严格管理,同时鼓励互联网技术在诊疗核心业务以外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网络医院等飞速发展,个别地区审批虚拟医疗机构的进度也在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80家左右的互联网医院。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出台规范互联网医院管理的相关文件。“对于虚拟互联网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找不到依据,互联网上建立的医患关系是否受到法律保护,在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争议。”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说。

对此,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互联网医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涉及医疗核心的诊疗业务,如在网上看病、开药;另一类是诊疗以外的非核心业务,如提供线上咨询、挂号等服务。“针对这两个业务领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在互联网诊疗领域,涉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强调依法依规保证质量和安全,这是不能突破的底线。所以围绕互联网诊疗领域,将严格按照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制定政策。”焦雅辉说。

“没有实体依托的纯线上互联网医院,很容易导致法律监管空缺。”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互联网医疗的主办主体不一,包括互联网科技公司、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等。医疗服务的责任主体和风险分担机制不明,一旦出现医疗纠纷缺乏法规参考依据。因此,为加强互联网医疗的质量和安全监控,需对不同互联网医疗的主体法律定位、责权利加以限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8383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