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大数据擦新火花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看创新

   2017-04-13 1160
导读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互联网+技术,与环境保护能擦出怎样的火花?从日前环境保护部与腾讯公司达成的一项战略合作看,一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互联网+技术,与环境保护能擦出怎样的火花?从日前环境保护部与腾讯公司达成的一项战略合作看,一套围绕“数据”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管理新思维正在形成。

  除了解决实际的民生服务问题,为社会经济转型提供新动能,互联网+赋能环保产业也承载着广泛的空间和想象力。即将在4月20日举办的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将带来更多“互联网+”升级环保产业的应用案例。

  大数据推动“互联网+环保”新模式

  据悉,中国环境部与腾讯互联网+日前联合上线了“空气质量”查询服务。“空气质量”查询服务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及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帮助公众一个时间获取官方发布的权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

  “空气质量”查询服务自推出以来,已经覆盖了全国338个城市、1436个监测点位的实时空气质量查询。民众只要登陆微信【钱包】-【城市服务】中的“空气质量”,就能实时查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权威监测数据,包括当前城市空气质量、全国空气质量、AQI(空气质量指数)及主要污染物状况、24小时历史变化趋势与预报等多维度空气质量信息。据悉,环境保护部与腾讯公司后续还将逐步公布非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据,并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开展环境质量数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开放水环境质量查询等功能。

  “空气质量”查询服务是环境保护部与腾讯公司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后续双方将持续探索创新模式。根据环境保护部与腾讯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致力于打造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创新模式,运用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在内的前沿技术,创新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管理,致力于提升生态环境公共服务。

  “互联网+”推动环保产业融合升级

  此前,环境保护部印发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要实现的目标是: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环保部与腾讯“互联网+”合作的达成正符合该方案的理念。

  透过环保部与腾讯“互联网+”达成战略合作,“互联网+”与环保产业已经实现初步融合,也推动了中国环保产业的成功转型升级。“互联网+”还将推动环保产业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打造智慧型环保的新模式。显然,“互联网+”已成为支持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和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

  环保部与腾讯表示还将大力推进四个方面的环保信息化建设:结合腾讯技术能力,依托腾讯微信、手机QQ 、新闻客户端,推进环境监管信息化建设;利用腾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帮助环境保护部建设相关云平台,提升部署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推动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及挖掘,加强环境舆情监测与收集;利用微信公众号、企业号、腾讯地图等产品,搭建“部-省-市-县”立体化业务信息平台,快速推动业务协同一体化建设。

  “互联网+环保” 带动全民参与环境建设

  在模式探索的基础上,环保部和腾讯还在合作推进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捷、高效,搭建监管执法平台,实时掌握日常环境监管中的基本要素。公众在一个时间发现污染地点后,可以借助“12369环保举报”微信号进行在线举报。而执法人员能借助移动执法平台一个时间赶到现场完成执法。同时,腾讯“互联网+”将助推环境保护部在数据公开、环境监察执法、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探索实践,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信息公开的满意度。

  “互联网+”环保的创新模式,加强了资源环境动态监测、转变了传统监管方式,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开拓了智慧环保。“互联网+环保”将给环境监管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同时,“互联网+”可以使环保生态圈得以重塑,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公众可及时获知环境状况和环保信息。未来,“互联网+”将赋予环保产业更巨大的想象力。

  4月20日,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将在杭州举行,此次峰会包括国家相关部委领导、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经济学家周其仁、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等重量级大佬出席峰会,将就“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进行深度对话和探讨。腾讯研究院将于峰会正式发布《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报告》。届时,峰会也将带来更多环保产业相关应用的案例分享。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siping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8207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