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空间教你用“互联网+”重构公益事业

   2016-06-03 780
导读

5月29日下午,光合春田社会组织联合发展中心在罗湖区社会创新空间多功能厅举办了罗湖区青年公益人励行计划第六期活动,该活动由

 5月29日下午,光合春田社会组织联合发展中心在罗湖区社会创新空间多功能厅举办了罗湖区青年公益人励行计划第六期活动,该活动由深圳市罗湖区社会建设和民生创新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并邀请深圳之窗C E O陆亚明围绕“当公益遇上互联网+”展开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精彩主题分享。

    分享过程中,陆亚明从“公益与公共问题”说起。为什么会有公益?陆亚明认为有五个关键点可以回答:良知、法规、透明、契约和信用。另外,他表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内涵性上,公益和互联网都是高度契合的,互联网先天具有公益性,两者水乳交融,并且强调与其说互联网是一种技术,不如说它是一种哲学。因此,公益界应该热情的拥抱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

    “每个公益组织都有必要认真分析和列出利益相关者,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排序。”陆亚明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社群传播也将影响着每家公益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公益组织还可以学习宗教和军队组织的经验,重视“仪式感”和传播,管理好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经验分享环节,陆亚明借用他支持“免费午餐”的案例,生动说明公益组织一定要有产品概念,要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去策划公益项目,注重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去思考和突破。

    谈到当今典型的互联网产品时,陆亚明指出互联网已经进入2.0、2.5时代,微博、微信的群和朋友圈以及知乎都是典型的互联网产品,其中微博是公共议事场,多分歧和冲突,不讲理;微信的群和朋友圈以共识和趋同为特征,讲情分,不论是非;知乎是专业议事场,以理性的辨析为特征。

    怎么做好公益产品研发呢?陆亚明表示,产品的研发可以采取在社群中发问和聆听为核心的集智模式,这是一种社群化的研发模式。另外,公益组织在传播过程中要整合传播,保证信息一致性,媒介的选择要效能大化。陆亚明认为,互联网不仅可以帮助公益组织把事做好,也可以帮助公益组织把所做的事情吆喝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3946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