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过程中,陆亚明从“公益与公共问题”说起。为什么会有公益?陆亚明认为有五个关键点可以回答:良知、法规、透明、契约和信用。另外,他表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内涵性上,公益和互联网都是高度契合的,互联网先天具有公益性,两者水乳交融,并且强调与其说互联网是一种技术,不如说它是一种哲学。因此,公益界应该热情的拥抱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
“每个公益组织都有必要认真分析和列出利益相关者,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排序。”陆亚明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社群传播也将影响着每家公益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公益组织还可以学习宗教和军队组织的经验,重视“仪式感”和传播,管理好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经验分享环节,陆亚明借用他支持“免费午餐”的案例,生动说明公益组织一定要有产品概念,要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去策划公益项目,注重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去思考和突破。
谈到当今典型的互联网产品时,陆亚明指出互联网已经进入2.0、2.5时代,微博、微信的群和朋友圈以及知乎都是典型的互联网产品,其中微博是公共议事场,多分歧和冲突,不讲理;微信的群和朋友圈以共识和趋同为特征,讲情分,不论是非;知乎是专业议事场,以理性的辨析为特征。
怎么做好公益产品研发呢?陆亚明表示,产品的研发可以采取在社群中发问和聆听为核心的集智模式,这是一种社群化的研发模式。另外,公益组织在传播过程中要整合传播,保证信息一致性,媒介的选择要效能大化。陆亚明认为,互联网不仅可以帮助公益组织把事做好,也可以帮助公益组织把所做的事情吆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