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办美发卡,自己预约美发师理发;点评网站能同步餐馆哭脸笑脸;旅游订单实时可查……今后,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企业或许会越来越多地在上海聚集。
昨日,早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近日,市政府已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上海市“互联网+生活型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创新试验区设在长宁区,由市商务委和长宁区政府共同推进。
发布会上,长宁区区长顾洪辉披露《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将以往互联网+发展的“痛点”梳理成5方面18项具体措施。包括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构建适应互联网特点的人才政策等。上海市商委主任尚玉英表示,将在检验评估长宁区做法后,鼓励其他区县推广。
已集聚近百家知名企业
据尚玉英介绍,目前,上海市城市居民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达到60%左右,基本接近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且各服务业门类在保持各自健康发展的同时,跨界融合特征明显,已整合形成有机产业链。
但是,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仍较粗放,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在发展中还遇到行业开放度不够、部分行业准入门槛高、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市场监管不完善等问题。
长宁区区长顾洪辉则介绍,随着科技发展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互联网与生活型服务业的结合已成为长宁区企业和各方的共识,越来越多“互联网+生活型服务业”企业在长宁“落地开花”。目前,该区已集聚了近百家体现客户认同、资本认同和团队认同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创新企业。例如,“互联网+本地生活”方向:大众点评、易果生鲜,“互联网+文化娱乐”方向:格瓦拉、蜘蛛网,“互联网+旅游休闲”方向:携程旅行,“互联网+航空服务”方向:春秋航空、东方航空(600115,股吧),“互联网+时尚创意”方向:南瓜车,“互联网+金融”方向:银联电子支付等。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是长宁区发展“互联网+生活型服务业”的基础和动力。
这样的集聚效应,使得长宁区成为上海“互联网+生活型服务业”批试点先行先试区。实施范围为全区37.19平方公里。
重点企业享落户政策
长宁区区长顾洪辉透露,在基础条件具备、发展优势凸显的情况下,长宁区将“互联网+生活型服务业”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此,该区梳理出5方面18项具体措施,每一项都直指互联网企业痛点。
比如,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一个项则是放宽行业准入。推进一批“互联网+生活型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改为备案。放宽医疗、保健品、废旧物资回收等领域信息发布和交易资质的准入门槛。逐步修改互联网教育等原本针对实体企业设定,但不适应互联网企业情况的条件和要求。
创新监管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根据风险程度和信用等级,合理确定执法检查的比例和频次。而大众点评网则与政府信息共享,餐饮企业的哭脸笑脸评级,可同步在网络呈现。
在人才政策上,构建适应互联网特点的、与传统行业人员不同的人才认定标准,修订完善并纳入《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推动“互联网+生活型服务业”领域的重点企业享受落户政策,争取更多优秀人才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