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信息技术变革中诞生的新产业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成为企业为关注的课题。
日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德国工业4.0在中国的创新与应用”课题组举办的“借鉴工业4.0推动中国家电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上,家电产业龙头企业及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孙瑞:工业4.0,热话题需要冷思考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信息统计部、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主任助理
今天谈工业4.0,不能纯粹谈技术,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综合分析。
几个宏观背景不能不考虑:一是经济下行已经形成L型走势;二是与2008年相比,企业转型升级回旋余地更少了;三是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与传统工业发展的步伐还不一致。
我们认为工业4.0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产业生态系统,就如同高速公路对于人类出行,企业要学会在这种生态系统里的生存方式。当然,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的生存方式也不尽相同。
全国轻工百强企业中,家电企业共有14家,研发总投入大约为82亿元,占整个营收的1.8%左右。比例虽然不高,但投入的持续性很强,目前家电行业的研发在工业4.0、“互联网 ”和智能家电领域是比较集中的,也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海尔、美的、格力都有一些典型应用。
但是工业4.0这个热话题需要冷思考,中国的工业体系是1.0到3.0并存的格局,将工业4.0作为一个尺子和标杆去推动,是对产业的不负责,大家应该着力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先是供应链体系的链接,这种链接需要产业组织者,比如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当然新型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园区的出现,也产生了新的产业组织者形式。但是总体来看,领军企业不多、整合意识不够。链接起来后,整合很重要,整合供应链上大量参差不齐的中小企业是相当艰巨和复杂的工程。链接了,整合了,后要实现价值。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大数据,但是大数据如何实现价值,很多企业都在探索过程中,真正实现价值的,非常罕见。
所以研究工业 4.0,更多地应该学习其思维方式,不同产业层面的家电企业,要结合品类特色,规划出自己的路线图。中低端制造业可以在不同层面实现工业4.0的引入,比如设计研发的云化等等。工信部提出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品种就是增加新的东西,提品质不仅是质量的提升,也是产业链服务的提升,而创品牌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品牌是建立市场和生产的关键。
工业4.0在解决生产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产品和服务问题。这涉及智能家电系统的建设、海尔推出了APPU ,荣事达推出了智慧家,但用户不会所有电器都用同一家企业的产品,也不可能手机上装无数个APP管理系统,家庭服务的入口非常重要,需要开放性的平台系统,用电视盒子和路由解决家庭入口的问题,是有可能的。目前华为、中兴、海尔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终谁的平台成为标准被广泛使用,应当由市场原则去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