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叫醒老行当

   2016-05-24 740
导读

□苑广阔 打开手机,能看到有人在出售景德镇清官窑里烧出来的罗汉碗,有人在拍卖一把缂丝蝴蝶团扇,还有人在展示煅烧、淬火等一

        □苑广阔

       打开手机,能看到有人在出售景德镇清官窑里烧出来的罗汉碗,有人在拍卖一把缂丝蝴蝶团扇,还有人在展示煅烧、淬火等一连串的铸剑工艺……传统手工艺,这个听起来似乎与互联网背道而驰,如今也触网尝鲜儿。借助“东家”“拾翠”“老字号”等一批互联网平台,传统手工艺尝试告别古旧、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走进更多消费者的生活。(5月20日《扬子晚报》)

       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老行当代表着传统,预示着守旧;互联网则代表着时尚,预示着潮流,两者很难产生交集。然而,随着“东家”“拾翠”“老字号”等一批手机app的出现,传统手工艺纷纷“触网”,并且与互联网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们看到了无比新奇的效果。

       通过手机app或其他互联网平台,网友不仅可以直接购买传统手工艺品,还能以图文并茂、现场视频的方式了解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当然,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直接与手工艺人沟通交流,向他们请教,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互联网+老行当”不但赋予传统手工艺全新的生命,而且对于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大有裨益。说到传统手工艺人,我们脑海里下意识就会浮现不问世事、不食人间烟火,只顾埋头于自己手中活计的匠人形象。事实上,这多少有些误解,匠人自有匠人的情操,但匠人也有商人的属性,他们同样需要穿衣吃饭、养家糊口,所以必须通过出售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来换取柴米油盐。

       “互联网+老行当”的模式,无疑从市场与商业的角度给传统手工艺人及传统手工艺行业以更多的机会,如果某种手工艺品受到市场欢迎,借此发家致富也未必没有可能。这绝非是向金钱靠拢、向铜臭妥协,反而是让这些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得到传承。

       传统手工艺无法排斥,也不能排斥市场与商业,不管是公众还是传统手工艺人,都应该改变固有认识,明白买卖是好的保护,使用是好的传承,分享是好的传播。尤其是身处互联网时代,传统手工艺行业也应具备“互联网+”思维,让传统手工艺人从幕后走向前台,让传统手工艺品从小圈子走向大市场,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欢。而作为传统手工艺人,需要做的是不轻易丧失“工匠精神”,不因市场需求的扩大而放弃对品质、对技艺的追求。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0431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