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能少了“村会玩”

   2016-05-24 670
导读

推进互联网+行动,不能只是城会玩。在完善农村信息化硬件水平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农民的互联网使用技能,逐步填平城乡之间的数

       推进“互联网+”行动,不能只是“城会玩”。在完善农村信息化硬件水平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农民的互联网使用技能,逐步填平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家住农村的大姨想学用手机购物,却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注册用户名、设置密码、查找商品,比对价格……一个次接触网购的她经过一系列折腾,终于到了后的支付环节,面对还要绑定银行卡的要求,大姨悻悻地说:“咋这么难呢?”
       过去在农村采访也曾发现,不少田间地头安装了“高大上”的观测站或传感器。当地农技员介绍,这些仪器实时收集温度、湿度和墒情等数据,经过整合提纯,可实现病虫害预警监测,形成科学施肥方案,并直接推送到手机上。不过,看上去很美的智慧农业在后一公里“卡了脖子”,一些农民因为不习惯使用相关手机软件,只能要么还按“老法子”办,要么等着农技员来现场指导。
       智能手机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据CNNIC的统计,近年来,农民的智能手机拥有量也直线上升,用手机聊天、看新闻成为部分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互联网+”在使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村管理透明高效的同时,也让农民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但一些农民还“玩不溜”。农民互联网技能的缺失,成为横亘在农民与互联网世界之间一堵厚厚的墙,也影响了农民充分享受“互联网+”释放的信息红利。
       提升农民的互联网技能,需要各方合力来“补课”。电信运营、手机制造、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等各类企业,不能只想着分享农村市场这块“蛋糕”,也要为做好这块蛋糕出力。在农村普及互联网基础知识,做好农村的互联网技能培训,并研发更加适合农民使用的互联网产品。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在建立机制、营造环境方面多下力气,逐渐填平农村这块信息“洼地”,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还应看到的是,当前农民群体对于互联网的需求不尽相同,提升农民的互联网使用技能,需要精准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触互联网的积极性高,比较看重农业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应用。普通农民多希望在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得到帮助。农村年轻一代,外出务工者运用互联网的能力相对较高,需求集中在休闲娱乐和服务信息获取。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将服务瞄准靶心,农民才会觉得互联网真正有用,也才能提升使用的积极性。
       “互联网+”的美好蓝图转变成现实,不能只是“城会玩”,还得“村会玩”。迈过城乡之间深深的“数字鸿沟”,要在不断完善农村信息化硬件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农民互联网使用技能的“软件”,软硬兼备,“三农”事业发展才能搭上信息“快车”,实现弯道超越。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20429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