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带出校园新特色

   2016-05-20 640
导读

上课时间到了,学生不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而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在线课堂。这是日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数字媒体专业

 上课时间到了,学生不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而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在线课堂。这是日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数字媒体专业课上的一幕,也是任课教师崔文铮正在尝试的慕课实验。
 
正在上课的学生杨玉婷说,在线授课比传统课堂更有趣,课堂氛围轻松,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让教学回归本质
 
“这种教学形式让上课不仅是技法传授,更是创意分享和实现的过程。”说起慕课的好处,崔文铮感触良多,“不仅如此,它还将一对一的指导变为旁人可参与、可围观的指导,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为不受时空限制,崔文铮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课堂,扩展学生视野。
 
厦大嘉庚学院教务部部长林斓说:“慕课这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直观地看到创意变成作品的过程,这是慕课让学生获益多的部分。”
 
早在几年前,厦大嘉庚学院就鼓励教师结合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时代涌现的新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改革。这些新尝试,打破教室墙的限制,利用全部教学资源,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学回归了本质。
 
第二课堂反哺教学
 
厦大嘉庚学院校友黄纤纤毕业后经营着一家自媒体工作室,进行服装销售。在创业中,她得心应手,这得益于她在校时参加大学生自媒体工作室的那段经历。
 
黄纤纤在校时参加的大学生自媒体工作室是由人文与传播学院林筠、方志鑫、王毓琦3位老师指导创立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新媒体,进行实际操作。“‘互联网+’的很多新东西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冲击和启发。”林筠举了一个例子,“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她打破学生评价体系单一化的尴尬。“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更容易迸发创意,而我也通过整理他们的创意去捕捉他们的共性,调整教学方式,更好地做到有效教学。”她说。
 
厦大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孙鲁闽指导了一支环保创业团队。孙鲁闽说,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平台,一是快,二是方便,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专业知识,并从知识原点出发进行产品的研发。
 
引领校园文化新时尚
 
每周三晚上10点,厦大嘉庚学院官方微信“厦小嘉”都会推送一个名为“星期三的诗”的栏目。每周一通过微信真声吟诵的诗伴嘉庚学院师生入眠,让整个校园陷入沉静与温柔。
 
 
除了“星期三的诗”,“厦小嘉”也常常利用视频技术“直播”学生关注度较高的校园活动。今年的“三七女生节”,“厦小嘉”就推送了凌云楼亮灯的延时摄影。
 
主动追赶“互联网+”,利用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形式提供人性化服务和营造校园文化,这是厦大嘉庚学院这几年不懈的努力。2010年,厦大嘉庚学院就开通官方微博。2015年,厦大嘉庚学院官方微博在全国955所高校微博参与的影响力排行榜中,年度综合排名61位。除了官方微博,厦大嘉庚学院还开通了官方微信“厦小嘉”以及由学生团队运营的拟人化微博“厦小嘉”。目前,全校各院系也纷纷开设微博、微信,利用这种新媒体为学生传递消息,与学生沟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本月点击排行
大家都在“看”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手机扫一扫,查看资讯
手机扫一扫,掌上查看本条资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adeinjilin.com/news/show.php?itemid=19003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