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烧钱”逻辑很简单,利用价格战消灭对手达成垄断。谁钱先烧完,谁先死。
当然,在互联网公司大打价格战的同时,消费者无疑是获利方。不过,当价格战结束后,如今获得的优惠相信会被垄断公司连本带利的收回去。
造成如今互联网行业惨烈内斗景象的无疑是早前,国务院提倡的“互联网+”概念。这个概念时至今日依旧在发酵。互联网行业无疑会成为改变未来生活习惯的行业。如今即将在中国市场面世的VR技术、机器人(300024)都都与互联网行业密不可分。
但问题是,政府不进行市场次序掌控。这是致命的败笔。谁都知道,中国向来有盲从、跟风的劣根性。在政府提出口号后,人力、物力、资金纷纷奔向一个地方。媒体舆论也不甘寂寞,各种炒作蜂拥而至。互联网热虽然带动了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泡沫。
2015年下半年的股灾相信是所有中国人都记忆犹新的。就在那时,互联网泡沫被推升至极致。如今虽然有所缩小,但依旧存在泡沫。很多公司在往互联网概念靠的时候都把中国13亿人口作为潜在市场,但是,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才47.9%。一半以上的人是接触不到网络的,而要开发这一市场,所需时间要很久。所以,他们对未来的预估根本不切实际。
我国国内多数互联网企业创新能力较低,处于产业链下游。我国国内互联网企业多数专攻于互联网应用而不是核心技术。类似百度这种精于互联网核心技术的企业少之又少。且我国互联网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互联网企业都寻求海外上市。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多数以包装、忽悠成事。
中国国内兴起的互联网热与1999年美国互联网危机兴起时的景象十分类似。都起于股市暴涨、估值偏高、风投资金扎堆。大量社会资源集中于一个产业导致市场过分乐观,产业泡沫催生。终导致产业过分膨胀超出市场所能消化的规模,进而演变成恶性竞争,终走向产业衰退。过分投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传递错误信号导致决策层的误判。
互联网热引发的问题其实一直是中国长久以来的问题。中国政府对于市场次序管控的缺失正引发一场场悲剧。中国一直以来的怪现象是,一管就萧条,一放就混乱。根源是中国企业家多数本身就缺乏合格企业家的眼光和自我思考判断能力。笔者虽然不指望企业家个个都像李嘉诚,但至少不能学习“温州人”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事方法吧。中国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永远只想着怎么赚快钱而不是做事业。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施政策略显然缺乏考量。盲目施政带来的苦果已经不是一个两个,在2016年甚至是明年可能是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