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供给侧改革,切忌同质化
目前,以旅游供给侧改革为导向,从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从单一景区产品向全域旅游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等,一时间成为各大旅游供给侧城市的发展热词。
可如何在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的同时避免走上同质化的歧路,却是旅游供给侧改革不得不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我市春季赏花游备受游客青睐,各地的游人们纷纷走进田园乡村,踏青、赏花、吃农家菜,除了核心景区,永定区罗水乡龙凤梯田、慈利县长峪铺村等田园风光秀美的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逾万人次,乡村旅游方兴未艾。随着近年来我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乡村旅游、客栈业等旅游新业态正引领着新的社会投资热潮。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乡村,乡村游却早早迎来了产品同质化之殇。
清明小长假期间,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共接待游客37.1万人次。“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的关中美食文化让这个村游人如织。与此同时,一度被传为微缩版回民街的永兴坊门可罗雀,成为缺乏特色,“投资圈地、人造景观,一头毛驴转磨盘、锅盔辣子豆腐脑”的乡村旅游失败样本。配套设施不健全、没有特色体验,缺乏完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长足吸引力,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不够等诸多问题,让众多乡村民俗游项目刚闹哄哄登场就遭遇了成长寒冬。
“一地一特色,一处一风景。模式可以复制,内在不能照搬,一定要结合当地特色实现差异化经营。通过不断创新延长产业链条,通过精细化管理保障服务品质,让‘好产品+好服务’产生叠加效应,让游客真正听得见乡音,吃得出乡味,看得见乡愁。”当地乡村旅游投资能手王永鑫表示。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的雷同化,正成为陕西这个乡村旅游大省正着力解决的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新课题。
大众旅游时代与旅游供给侧改革
目前我国国内游人数已经从2000年7.44亿人上升到2015年的40亿人,国民人均出游次数2015年达到2.98次。国内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刚需,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大众旅游时代已然来临。大众旅游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国民旺盛的出游需求,还有出游方式的改变,在我市,春节黄金周逾八成的自助游客比例,每日数千台的自驾游车辆,游客越来越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需求,正是我国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缩影。
而与旅游刚需旺盛不相匹配的是,每逢节假日,大多数5a和4a级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游客休闲放松的出行目的难以满足。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旅游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何谓旅游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工作重点,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小货店发展到大超市,货物更全、更时尚了,服务更优质了,能满足顾客的购买需求,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对生产要素、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技术创新进行改革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可以通过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破除各种市场壁垒,减少政府干预,激发新一轮旅游市场活力。”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
业内专家分析,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提就是要弄清楚旅游业发展在哪方面还满足不了旅游需求。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产品品种多样化方面还是有较明显的短板,所以,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思维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一是需要在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上下功夫,二是要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升级。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gdp有望突破1万美元,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消费的升级必定将倒逼供给侧各方创新,旅游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全国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大浪潮中,打造出一地丰富而有特色,真正受市场欢迎的品牌?政府前瞻性、战略性的层设计和科学精细的谋划显得尤为重要。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旅游供给侧各地要落实好国家支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旅游消费和投资潜力。深入实施旅游精准扶贫。要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旅游综合监管主体责任清单,鼓励地方探索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通过标本兼治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省心、游得放心、游得开心。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人、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认为,对于政府来说,要把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置于地方国民经济的全局之中,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搞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提升已有产品与开发新业态并重,防止盲目上马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坚持产业融合、复合利用,尽量依托现有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农林、工矿、水利、交通、村镇和街区等各类社会旅游资源,开发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大众休闲产品与新颖人文旅游产品,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深化资源共享、产业融合。
“创造‘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和‘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应成为旅游人的新心态与新担当。”王兴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