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产能任务既紧迫又艰巨
近年来,受全球需求不足影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表现出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已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迫切需要加大去产能力度、加快去产能步伐。
一方面,过剩产能涉及行业面广,对市场正常有序运行造成严重阻碍,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从全国看,目前工业产能利用率总体低于80%,其中粗钢、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汽车等产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0%。随着新建产能陆续达产,部分新兴行业产能过剩也有加剧之势。从安徽看,近年来通过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二五”期间,全省煤矿数量减少至57处,下降45%,炼铁、炼钢生产企业减少到13家。但受产业结构制约,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等传统能源行业去产能形势仍较为严峻;同时在市场刚性需求减弱的背景下,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产能利用不足问题也开始显现。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效益降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过剩产能的形成既有经济周期原因,也有结构性和体制性原因。一个,国内大部分产能形成于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并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部分产能有所扩大,在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前期形成的产能化解任务较重。第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已从过去排浪式向个性化、精细化转变,而企业生产没能跟上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从而出现了产能过剩与消费外流并存的局面。第三,一些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补贴亏损企业,同时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作用不强,也引致了一些新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僵尸企业”问题逐步累积,挤占了大量要素资源,形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目前在安徽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中,停产半年或半停产1年以上,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亏损3年及以上,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长期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等4类规模以上“僵尸企业”占有一定比例。这些企业已经丧失了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能力,又占用了大量资源和市场空间,是当前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和经济运行风险的重要因素。
“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受所处行业发展周期影响的共性因素,也有因产品、技术、管理等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个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行业经营困难,比较典型的是煤炭、钢铁、水泥等重化工行业。二是产品技术落后,该类企业大多处在制造业的低端环节,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三是企业经营不善,主要体现在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盲目跨界经营、不注重风险管控3个方面。四是机制体制僵化,主要表现在少数国有企业观念陈旧、决策迟缓、人员冗余、企业办社会等问题比较突出,适应市场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