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昨征询专家建议。经济学家柳思维、省政府参事朱翔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创新机制、有效供给、摸清家底、问题导向、市场活力,成为专家们建议中的高频词。
“方案内容全面,文本思路清晰。”柳思维认为,供给侧改革,株洲既要补短板,更要将自身长板拉得更长。“‘三去一降一补’,像是一次外科式手术,从长远来看,株洲更需提升供给质量,扩大有效需求。”柳思维说,株洲作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一极,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航空等产业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成“中国动力谷”。
体制机制创新,这一建议也得到朱翔的认同。朱翔认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株洲,也面临去产能的问题,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能监控体系,化解过剩产能。同时,还要调结构,促改革,经济、环保杠杆“两手抓”,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发展会展经济,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株洲如何做好“加减乘除”,是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宇文、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主任肖万春共同关注的问题。
“做好加、乘法,就是要厚植供给优势;做好减、除法,就是要去产能,去库存。”
“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要准确把握需求变化,突出供给导向。”
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戴军认为,要准确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把市场主体意愿与政府意图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活力,“想清楚,政府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省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刘洋则从省、市两级政策衔接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文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政府供给端改善,有效扩大需求。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着力突出五个方面的改善:市场规模的改善,依托长株潭,形成区域竞争力,用市场来招商;基础设施的改善,立足长株潭,形成大交通网络格局,争取渝长厦快速铁路设站;消费平台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生产成本的改善,提高生产效率;政府服务的改善,推进依法行政,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的软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