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内涵,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达到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目标。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利润率平均化,是达到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利润率平均化理论表明,在资本流动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各个部门终会获得相同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从而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各行业的利润率也呈现出向社会平均利润率收敛的趋势,这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但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的是,在利润率整体向社会平均利润率收敛的同时,一些部门和领域的利润率却被扭曲和被分化,形成了利润率“非平均化”和“逆平均化”态势,不但影响经济效率,也破坏社会公平,必须下大力气加以矫正和扭转。
一方面,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利润率被扭曲。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利润率呈现出不断走低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5.76%,比2014年低0.15个百分点。实体经济利润率走低,除了与当前日趋严峻的内外经济环境以及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叠加有关外,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利润挤压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企业综合加权贷款成本远远高于基准利率,除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外,大量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介于15% ~20%之间,或者以更高的成本向非银行金融机制筹措资金。资金成本高企以及资金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利润率被扭曲,在大量实体企业微利、无利经营,甚至难以为继的同时,信贷、金融资产交易、投机资本交易等虚拟经济的利润率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利润率明显分化。实现利润率平均化,是以市场的有效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在我国的市场体系中,市场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垄断性行业。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之间存在着资金进入壁垒、劳动力流动壁垒和资源占有上的差异,使二者之间出现了差异较大的利润率分化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的利润率差距明显偏大。2015年,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烟草行业的利润率仍然分别达到44.38%和28.81%,而同期,竞争性行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的利润率却只有5.39%和5.95%。由于利润率差异大,而且垄断性行业规模大,利润总量多,使统计学意义上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失真,一些竞争性行业的利润率“被平均”,从而导致在税收负担、社会资源分配等领域存在着一些扭曲和不公的现象。同时,包括涉农产业在内的一些竞争性行业长期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影响了这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剧了行业间的不公平,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