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者和指导者缺乏对改革理论的深刻认同,这是当前许多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习近平曾强调,“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事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并告诫:“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注1)因此,只有增强“看齐意识”,紧紧围绕党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及其进程,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对供给侧改革所作的详细阐释、和5月16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供给侧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者和指导者对改革理论的深刻认同,才能确保今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年达到预期目标。
一、要把“三种人员”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深刻认同的主要对象
事实证明,领导干部、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主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少数”(以下简称“关键少数”)。但从今年年初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从目前情况看,上述“关键少数”对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的认识有3种情况:一个种是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这种情况在不断增加,这是好的。第二种是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第三种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在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这说明,要抓好“关键少数”,就要把他们作为深化的主要对象,并让他们在形势与责任上切实弄清三个问题。
(一)切实弄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深刻认同的紧迫性。要让“关键少数”明白,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总的来说是供给端出了问题,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先,我国供需矛盾升级,产业结构问题突出。中国经济正处在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过程,背后则是结构、动力、体制政策环境的转换。以往长时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设施、房地产等相继出现历史需求峰值,出口的高增长也由于国内要素成本和汇率上升而难以为继。在需求增速回落的同时,供给侧相对应的重化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并引发了PPI超过40个月的负增长,煤炭、钢铁、铁矿石、石油、石化、建材等过剩为严重行业在PPI和利润下降中占到70%以上的份额,导致了中国式的结构性通缩。其次,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性问题突出。后,资源占据、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结构问题外,我国还存在着城乡收入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等,并面临着各种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加剧,表现出的产能过剩、转型停滞省份陷入持续的低迷、传统制造业陷入长期困顿等亟待解决,这就要求与需求侧管理协同的供给侧管理策略逐渐实施。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不仅适应了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而且具有十分紧迫性。
(二)切实弄清各自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深刻认同的内容重点。既要让“关键少数”弄清,供给侧改革要在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打好“4个歼灭战”,要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条主线上协调推进,又要弄清各自在这4条主线落实中的基本职责。比如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责是着力完成六大任务:一是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市场逐渐完善,创造让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二是稳定宏观经济,创造稳定的环境,让企业有稳定的预期,让市场有一个有利于企业活动的各种要素”;三是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四是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共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让市场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五是促进共同富裕,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六是弥补市场失灵,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注2)
(三)切实弄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深刻认同的主攻点。必须让“关键少数”弄清楚,供给侧攻革的主攻点决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深刻认同的重点。否则,主攻不明,深化理论只会徒劳一顿。根据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的系列讲话精神,“供给侧改革”的主攻点主要有:一是必须压产能。将钢铁、水泥、建材、电解铝、汽车、玻璃、造船等重化工行业作为改革重点,尽快摆脱目前产量过剩的被动局面;二是必须去库存。有些商品库存高,既是企业盲目生产造成,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供求缺乏了解而导致。尤其是房地产的库存极高,源于银行贷款、政府卖地、投资购房及某些审批环节的高额寻租等原因,使房地产的发展止不住步,刹不住车,亟须对造成大量库存的机制进行改革;三是必须去杠杆。不少国有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过少、借债比例过大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出现低迷,银行就会骑虎难下,甚至为“激活”企业,还会接着向问题企业再度贷款,结果使银行越陷越深。如此造成一些企业借贷数额越滚越大,杠杆风险越来越高。为此,必须在去杠杆方面进行切中时弊的深入改革;四是必须降成本。降低实体经济的企业成本,不仅是供给侧拓展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企业适应新常态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供给侧改革必须把降低成本作为改革重点;五是必须补短板。补短板,是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法。推进供给侧改革,既需要认认真真地找短板,更需要切切实实地补短板。把以上五个主攻点的理论深化了,才能卓有成效把改革推向前进。
二、要把“三个讲清”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深刻认同的主要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要在供给侧结构性理论指导下进行和推进,因而既要对“关键少数”进行“为什么要改”、“改的主攻点”进行深化,更要对他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教育,讲清楚基本观点,促使他们澄清认识误区,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一)要讲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要让“关键少数”从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中得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三个重大原则。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决反对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本质要求的做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动摇;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原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政府要集中精力抓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要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市场投资、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等市场环境,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各种经济体制改革。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须遵循。当前,尤其要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的经济活动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给他们坚定改革方向,增强改革必胜信心;要为创新性人才完善激励才智释放机制,大限度激发其创造活力;要对各级干部坚持采取激励和约束并举,旗帜鲜明给那些扎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
(二)要讲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正确把握实施“五大政策支柱”的科学内涵。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一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制度动力。深化“关键少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就要讲清并让他们正确把握“五大政策支柱”的科学内涵,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企业实行减税,并用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采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防止顺周期紧缩,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摈弃由政府去确定具体项目、或选择把钱投向哪一家企业的旧习,按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具体的投资机会交由企业家来自主把握;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项目落地,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让各项具体改革举措早见成效;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有充分准备,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要讲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明确以“十个更加注重”作为行动标尺。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的“十个更加注重”(内容略)。“十个更加注重”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原理,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在新常态下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关键少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就要让各地区各部门做到: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自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与“十个更加注重”“对表”,做到同频共振、知行合一。尤其是企业要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制度要更加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政府要在补短板上更加发力。各级各系统都要坚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一个要务不放松,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坚持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深挖内需潜力,持续扩大消费需求,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要兜住底线保住基本民生,健全督查激励问责机制,促进各方面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努力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