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谈供给侧不能少了“结构性”三个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着眼长远。要完整系统地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辩证地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市场与计划、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解决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构性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后金融危机之后的曲折调整中,不排除两次探底的可能性。突出地表现为带动世界经济再循环、再平衡的重大产业革命还没有形成,各国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已降至接近负区间、对经济刺激作用越来越弱,某些商品或地区出现过热或者滞涨的苗头。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重在调结构、保底线、促改革。
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从调整产业结构看,关键在于积极捕捉技术变革方向,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指导,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扩大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为重点,延长传统的比较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具体说,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产业集中度,与此同时,使小微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调整城乡结构看,要以形成城市的要素构成变化及其逆变可能性为研究重点,探索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主要是绿色能源、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特别是城市群发展与城市病的治理;另一方面,要避免简单认识城市化,更多从政治、历史、文化多维的角度考虑,不简单地把城市化作为工具。
保底线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和农产品(12.670, 0.41, 3.34%)价格稳定。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涨幅。猪肉蛋禽价格持续保持高位,蔬菜价格波动较大。受厄尔尼诺等反常气候影响,全球粮价2015年10月上涨4%,创三年来大涨幅。2016年4月,豆粕价格上涨7.6%,棉花价格上涨5.8%。过去几年农产品价格深度下跌使农产品产量缩减,有可能引起价格报复性反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5年美国棉花种植面积从3400万公顷下降至3000万公顷,产量下降16.2%。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对涉农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比如,降低涉农贷款的门槛,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费用、设立农产品平准基金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产品品质的监控,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真实反映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