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该着手出台政策,促使烟草制造工业逐渐将资本转向其他制造业,同时,帮助烟农转型并逐步减少烟草种植面积。吸烟浪费金钱、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我国烟草供给侧的改革已经到了必须开始的时候,否则各地目前取得的控烟成果势将难以为继。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被称为“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也刚满一周年。北京市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2015年烟草销售量比上一年度下降2.71%,在控烟条例实施后,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从11.6%上升到46.4%。虽一项调查显示,北京餐馆大堂存在吸烟现象的比例从42.7%降到14.4%。
执行满一年的京版控烟令,是内地严格的一部控烟法律法规,也是符合世卫组织有关公约要求的法规。北京控烟取得明显效果,这也为中国的控烟工作争得了一些“面子”。我国虽然早在2003年就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着手控烟工作,但十多年间,全国每年卷烟生产总量非但不降,反而是快速增长,这种现象令人尴尬。目前中国吸烟者超过3亿,吸烟人数占世界总吸烟人数的近30%,我国每年有约14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
北京控烟取得的成果能够维持并进一步扩大吗?北京烟民超过400万,而全市卫生监督员只有1100多名,控烟条例实施后,有限的监督员队伍已超负荷运转了一年,因此,想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扩大控烟成果,目前看是不切实际的。加大控烟的宣传力度、部署监督执法力量等,这些都是针对烟草的需求端发力。控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能仅依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或仅在需求一侧采取措施,现在是时候开始控烟的供给侧改革了,只有这样才能对公众健康形成有力保障。
控烟的供给侧改革对象,就是烟草产品的提供者,也就是烟草专卖部门、烟草生产企业等相关利益集团。控烟的供给侧改革困难重重,是因为这一侧的实力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一直以来,控烟力量都谋求“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但是去年9月正式施行的新广告法,对烟草广告只是采取了“严格限制”,这让相关利益集团获得了巨大的缓冲空间。烟草“供给侧”力量的强大还表现在,平装烟盒及包装警示图的实施,在我国几乎是寸步难行。平装烟盒又称标准化烟盒,即采用统一的字体、字号、警示图案,去掉品牌信息的烟盒包装。各国实践表明,印有“腐烂的肺”“漆黑的牙齿”等图案的平装烟盒包装,对减少烟草消费有明显效果,然而,国内销售的烟草制品至今包装依然精美,其诱人程度甚至称得上步全球,但这种“步”不代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