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防止用行政手段、计划经济思维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可以主要以市场导向,也可以主要用行政手段。回顾中国发展历程,用计划手段配置资源取得过短期的成功,但留下了诸多不可持续发展下去的问题。目前供给侧产能过剩等问题也主要是计划经济思维未完全转变。
从一些地方公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看,仍然用行政手段的办法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分指标、严格审批等行政手段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实践已经证明,行政手段、计划方式不仅管不好产能,反而会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新的供给不足或过剩,造成经济不能有效转型升级。所以,去产能确实要更多运用经济手段、市场倒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计划经济的思维力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这是不可取的。去产能,关键是要去行政化,要用市场的思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要抓紧基础制度的改革和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环,还应当着眼于经济体系以外的政府、社会、文化、生态、党建、军队等方面的制度供给。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表面上看是要素资源配置扭曲、转型升级长期不到位的问题,要真正地以问题导向来解决问题,就要找到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成因,就必须从根子上解决深层次的制度问题。近,许多改革工作推不动,运转不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规制捆住了手脚。不改规制,公务员行政时要么冲红线,要么不作为。在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应以壮士断臂的勇气、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以大道至简的智慧来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管住、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集中对涉及企业的审批、审核、备案、许可、认定、认证、检验、检测,收费规制等,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力负面清单进行清理。能取消的坚决取消,需修改的应尽快完善。
坚持混合所有制结构的优势和方向,加快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国有企业是产能过剩的主要载体。从我们近对地方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凡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市场供给主体依旧充满活力;凡是民营企业欠发达的地方,实体经济困难重重,金融风险较高。因此,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中,应加快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使资源向效益高的领域和企业流动。真正构建实现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
(原载《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