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企业技术改造这个“牛鼻子”,是发展所逼也是发展所需。近年来,我市经济之所以能连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企业做强做优,主要得益于持续不断的有效投入,而技术改造是加大有效投入的重要“撬棒”。从投入指标看,2015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005亿元,同比增长27.2%,总量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6.5%,技改增幅比工业投资增幅高一倍;从产出拉动看,来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新增长点有70个,2015年新增开票销售143亿元,拉动全市开票销售增长近2个百分点。
但是,从宏观趋势看,国际国内工业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倒逼企业加快技改转型,尤其是我国工业化进程面临高端不足、低端流失的“双向挤压”,只有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才能杀出重围。特别是工业4.0、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模式的推广,企业发展已经无路可退,只有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制造水平,才能紧跟工业化新趋势,做到不掉队、不落伍。另一方面,国家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政府出台了“1+5+1”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特别是省、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意见的落地实施,为企业“轻装上阵”、更加专注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提供了空间,企业只有通过实施技改项目,提供更多的有效产品,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从扬州发展看,去年全市工业开票销售、企业申请用电报装容量、设备抵扣税均处于同比下降态势,急需增强增长后劲,缓解下行压力。此外,我市制造业总体水平还处在工业2.0和3.0之间,每万名员工机器人密度约31台,远低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规上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约150万元/人,也略低于省均水平。推动“扬州制造”行稳致远、提质增效,必须加大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抓好企业技术改造这个“牛鼻子”,关键在于落实好各项政策。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的今天,技术改造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内涵和要求,“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成为鲜明特点。国家、省、市都出台了技术改造工作指导意见、工作条例以及专项行动。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政企联手、市县联动,各司其职、合力共进,以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加快提升制造业水平,不遗余力推进企业抢抓新一轮转型机遇。
具体而言,企业自身要把准方向、找准路径、用好政策,根据不同的行业领域、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市场行情,来确定适合自己的改造路径。政府部门要精准服务技改项目,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千企大会、技改工作推进大会,连续三年出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2号文件”,今年还明确了百名副处职(级)干部挂钩服务百强重点企业,下决心、下大力气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尤其是在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方面,我们把技改项目摆在与重大项目同等重要的位置全力推进,形成了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专题推进、观摩交流等一整套的工作机制,为技改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下一步,各地、各部门要在继续保持、发扬有效服务举措的同时,更大力度、更加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