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5月29日在2016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当前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金融管理面临新的要求,金融领域有三大问题值得高度关注。陈雨露还表示,我国金融业改革的着力点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行监管框架不适应金融业发展
陈雨露指出,当前货币供给与杠杆率的问题、金融业快速发展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问题、现代金融发展趋势与有效监管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陈雨露指出,与金融业快速发展并存的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各地区和行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小微企业、“三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依然是金融业发展的短板,金融发展的普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于现代金融发展趋势与有效监管问题,陈雨露说:“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金融产品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和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日趋明显;另一方面,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在不断增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加速暴露,民间借贷和互联网叠加的风险不断显现。 ”陈雨露强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动和传染的状况在上升,这些都表明现行的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
坚持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陈雨露表示,我国金融业改革的着力点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微观层面要遵循市场化改革方向,有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构建激励相融的体制机制,支持和鼓励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宏观层面上,陈雨露表示,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体系和金融监管框架,消除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维护金融稳定。特别是对于那些可能会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应及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妥善加以管控,牢牢守住底线,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和宏观金融管理的有效性。
对于金融改革,陈雨露认为其体制性目标和中期任务越来越明确。金融改革的体制性目标是建立有效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改革的中期任务是切实建立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管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