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求,让供给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供给与需求在医疗领域的矛盾加深,医疗领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难点问题集中暴露。
在此背景下,新供给破题产业升级系列论坛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脉大国医疗”圆桌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探讨如何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结合当前积极推进的供给侧改革,破题医疗体制改革这一世界性的顽疾和力争开出中国式的“处方”。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管理处处长王海涛、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及三博脑科医院董事长张阳、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薛镭、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及美国霍布金斯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杨燕绥、清华长庚医院CEO助理杨长青等分别开出了一张张 “处方”。
供给侧改革跟中国医疗的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医疗的关系?
滕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要理解几点:一个,供给和需求都很重要,但是供给处于主导地位。需求也创造供给,但只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几百年、几千年里,每一次人类经济的进步都是供给主导,所以供给和需求当中我们认为供给属于主导地位。只有现实的供给才能创造真正的现实的需求。
第二,关于供给结构。不管一个产业还是一个国家经济,都分为四个阶段: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为什么我们比不过美国经济,就是因为我国太多产业处于后两个阶段,而对方处于前面两个阶段。对方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能够创造N个单位的有效需求,而我们投入钢铁、水泥,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只能创造1/N的有效需求。
理解了上述两点,再谈关于供给侧改革跟中国医疗的关系,从经济学原理角度认识,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基本的医疗供给满足需求,我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新供给,怎么刺激医疗技术的创新,从各种技术去推动,满足需求。同时,如何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这个领域里面,这是个如何提高总量供给的问题。
供给侧医疗改革就是政府要保证公民的公平医疗权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供给侧医疗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王海涛:我们谈医疗服务产业的时候,觉得它是产业。其实医疗基本的东西还是医疗服务内容本身,产业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把医疗的外延扩大了,比如把医疗器械融进来,把保险融进来,但是总的看医疗服务,从根本上还是要以人为主,对人的服务,对人才的拥有。
医疗服务这个行业基本的特点就是保证作为人的生存权、健康权和公平享受医疗服务权,这个公平谁来保证呢?一方面,要政府保证,政府作为纳税人,这是基本要做的。第二方面,社会救助。还有一些就是慈善,共同来支持这个事业。所以,我认为在整个供给侧医疗改革中,对医疗的定义应该有其特殊性,就是不能完全把它定义成产业,而是要保证公民的公平医疗权,这是政府的基本责任。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来看,有两方面要重点落实。一个是人才的培养。比如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我国提出儿科医学人才紧缺,甚至局部地区断档,同时,公立医院产科的床位也不够,建档很多地方都建不上。究其原因,这些基本的学科的人才是不足的,导致不足的原因可能是20年前在医学学科的设计上和招生上以及我们的人才培养上、对人才的激励方式上的错误。所以现在政府放开二胎政策实施,但许多措施却没有跟上,现在是生孩子订不上床,十年以后呢?能不能看得上病?
第二,对现有的人才要提高其生产效率,医生的职业环境十分重要。对一些有能力的公立医院的医生,可以留出自由的时间让他们在社会平台上发挥专长,有能力自主执业的人可以去自主执业,但要注意的是,要有规范的环境,严格的监管机制,包括执业注册的审核和能力的判断。医生自由执业的制度推进需要一系列的配合,比如人事上的改革,考核机制、职称机制、待遇绩效激励机制,这些改革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要素,在供给侧研究中也应该有所体现,目前这方面有一些尝试,但是缺乏规范性、宏观性的政策。
医疗应进一步对社会资本开放
中国经济时报:好像很多民营医院的人士都在呼吁供给侧改革应该让医疗应进一步对社会资本开放,你怎么看?
张阳:从大趋势来说供给侧改革医疗应该进一步对社会资本开放,因为医疗问题同时是个社会问题、是个民生问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不能只要求国家要投入,更要动员全社会的资金做医疗方面的投入。
当然,医疗完全市场化不现实,因为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是医院的天职。但是医疗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中国现在医疗领域对社会资本开放,政策制度已经越来越完善了,重要的是监管机制等要跟上,避免莆田系现象再现,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所以医疗改革也应该抓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把环境和监管做好。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主要还是医保政策制度的开放。其一,医保是一个信誉的象征,一个医院有医保和没有医保给老百姓的感觉根本不是一回事,有医保的医院觉得是好医院,是国家正规医院,如果没有医保,这个医院大家觉得是骗子医院。其二,中国现在98%的居民是参加社会保险的,如果一家医院没有医保,老百姓到这些医院看病不能报销,他第二次、第三次还会来吗?不会的。因此医保核心的政策要完全开放。如果全国医疗保险互相都可以结算互联互通,一样地公平对待,民营医院就会再上一层楼。
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要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公立医院的院领导,你认为供给侧医疗改革的侧重点应该是哪里?
田金洲:我认为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供给侧医疗改革的要问题。现在很多民营医院的存在已经缓解了医疗供给的不足,为什么医疗服务当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完全被解决呢?我觉得是值得深思的。
一个,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医疗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要问题。时至今日,即使药价降了,即使医疗服务增强了,大医院专家还是一号难求,小病大医的情况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犹如一个顽疾,至今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所以,无论是分级诊疗难以实现,还是药价虚高抑或是猖獗的挂号票贩子,真正要解决的还是上游医院公益性的问题。供给侧改革可以从公益性方面做一个政策层面的探索,将其作为一个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医生的合理收入来源、医院的环境改善和医疗技术的更新、经费的来源没有解决,公立医院走市场化道路的步伐还难以继续。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医生也不会用太贵的药,也不会要求病人做太多的检查,医生不会整天为钱去忙碌,相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专业医疗技术和减少医疗浪费上,从提高自己上去下功夫。
第二,改变医生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是保障医院公益性的必要举措。解决供给侧的核心是改革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尤其增加基层人员的收入,改善工作和生活待遇,使基层医生学得到、留得住、干得好,与此同时,还必须改革医生的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引导机制,尤其是高层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把他们从繁重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解放出来,把研究重心放在疑难病人的救治和科研中。
第三,应该考虑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药品供销,这是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保障。医疗资源的不合理流向,源于分级诊疗不到位、社会资源严重分配不均衡和医疗偏差。当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即使普通常见病也不能很好地在基层医疗解决时,不得不求诊于大医院。当患者劳累奔波在大医院就诊时,很难获得检查结果的互认,不得不多次重复检查。当患者费财、费时重新做检查时,等待时间过长,付费增加,又会增加患者负担或者产生怨言,甚至发生矛盾冲突,产生一些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因此,合理配置或者改革医疗资源分配体制,是医疗行业供给侧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