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供给与需求在医疗领域的矛盾加深,医疗领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难点问题集中暴露。
在此背景下,新供给破题产业升级系列论坛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脉大国医疗”圆桌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探讨如何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结合当前积极推进的供给侧改革,破题医疗体制改革这一世界性的顽疾和力争开出中国式的“处方”。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管理处处长王海涛、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及三博脑科医院董事长张阳、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薛镭、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及美国霍布金斯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杨燕绥、清华长庚医院CEO助理杨长青等分别开出了一张张“处方”。
供给侧改革跟中国医疗的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医疗的关系?
滕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要理解几点:一个,供给和需求都很重要,但是供给处于主导地位。需求也创造供给,但只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几百年、几千年里,每一次人类经济的进步都是供给主导,所以供给和需求当中我们认为供给属于主导地位。只有现实的供给才能创造真正的现实的需求。
第二,关于供给结构。不管一个产业还是一个国家经济,都分为四个阶段: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为什么我们比不过美国经济,就是因为我国太多产业处于后两个阶段,而对方处于前面两个阶段。对方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能够创造N个单位的有效需求,而我们投入钢铁、水泥,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只能创造1/N的有效需求。
理解了上述两点,再谈关于供给侧改革跟中国医疗的关系,从经济学原理角度认识,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基本的医疗供给满足需求,我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新供给,怎么刺激医疗技术的创新,从各种技术去推动,满足需求。同时,如何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这个领域里面,这是个如何提高总量供给的问题。